混在明朝_第四百三十六章 春意难违(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六章 春意难违(上) (第1/2页)

    第四百三十六章‘春’意难违上

    王锐既然已经拍了板,关于两种战舰的争论也就划上了句号。他立刻将孙传庭找来,命其集中所有的资源,即刻于京津船舶制造局开始第一艘战舰的动工建造,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竣工下水。

    根据贝阿特丽丝等人的估计,这样一艘战舰的建造工期应该在半年左右。等到所有的技术成熟和熟练之后,时间还能够缩短1-2个月,但究竟如何还要看实际的情况。

    孙传庭也早就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来临,听到王锐的命令,不禁‘精’神大振,立刻回去着手准备。他当然很清楚这第一艘战舰对于大明的意义,更不想辜负王锐的信任与期望。因此暗下决心,一定要提前完成任务,给所有人一个惊喜!

    当然,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一是要有人,二是要有钱。

    经过前段时间的搜罗,眼下京津船舶制造局已经是人才济济,一大批的能工巧匠都被孙传庭网罗了来,普通的工匠更是无数,所以人这方面毫无问题。

    而在开‘春’之后,汇通银行也按照原来的计划,顺利进行了大明银元的第二次发行。

    对于货币发行量的问题,王锐一直在苦苦思索,并且与手下的专家们反复商量。他了解的金融学知识不多,只知道货币的发行量和社会的总财富相关,并且有一个最简单的公式,也就是社会总产品/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发行量。

    但眼下的难题是以现有的条件,社会总财富和货币流通速度这两项指标都难以‘精’确的统计,因此便无法准确计算出货币的发行量,而只能是依靠估算。

    实际上纸币的发行依据是国家或地方政fǔ,或有实力和信誉的组织,凭借自己的权力、实力和信誉,发行的一种货币符号。纸币的首要功能是货币符号,这个货币符号可以代表国民劳动财富水平,满足货币发行组织管理和发展经济、获取利润的需要;满足‘交’易的需要,便利、促进‘交’易。

    比如说我有一袋大米,需要用来换取一部手机,那么,我就必须把大米卖给中央银行,换回纸币,再用纸币去购买手机。中央银行给我的纸币量,是以标准劳动量来计算我的大米的劳动价值量的。

    在这样的机制下,全社会的商品就必须与中央银行进行商品—货币‘交’易。中央银行收购全部商品,依此发行货币。持有货币的人,又可以用货币去换回所需要的非货币商品,这就是财富的货币化。

    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像土地、文物等资产就只有进入‘交’易才能形成真正的货币资产,而当它们没有进入‘交’易领域,或没有进行实际的‘交’易,则不能形成货币化的资产。对于没有进入‘交’易或没有将劳动产品卖给或抵押给中央银行的,就不能形成货币发行量。

    但是,在纸币发行之初又确实必须以这个全社会实有财富量为发行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纸币发行意义。同时对于没有进入‘交’易领域的劳动财富,也必须有相应的纸币量作保证,只是这部分的纸币暂不进入流通领域,而只能以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表现。一旦当先前没有进入‘交’易领域的劳动财富在之后进入了‘交’易领域,则没有进入流通领域的纸币就需要进入流通领域。

    另外对于没有进入‘交’换领域而又以资产形式存在的现实财富,中央银行也要根据它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升值或贬值测算。

    还有就是社会总财富是不断增长的,主要是因为人是要不断地投入新的劳动,从而形成新的财富。对于新投入的劳动和新形成的财富,就必须有新的货币作‘交’易保证。对于新增的货币发行,就要以新增的有效劳动量作为货币发行的依据。换句话说,即应该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为依据。

    正是因为这其中的知识高深、复杂,所以王锐一直是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的冒进。他很清楚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将彻底解决大明的货币制度危机,极大地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快速发展。可一旦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大明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令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大大阻碍他的发展大计。

    因此在无法‘精’确计算的前提下,王锐采用的策略就是稳扎稳打,宁可保守一些也不乐观冒进,大不了再多增发几次便是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不断进步,将来早晚会有科学计算发行的那一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