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第2/2页)
常、 侍讲讨了个没趣,知晓马文升不会漏出半点口风,只得退到一旁,专心监考,不再多言。 记时的檀香烧去小段,殿前飘起一缕青烟,轻盈飘渺,牵连不断。 考场中的贡士或蹙眉沉思,或奋笔疾书。周围只有笔端行在纸上的沙沙声,连风声都渐渐不闻。 区别于春闱,作为殿试前的最后一次考核,复试考的也是策论。 拿到题目,杨瓒心头微沉。 开中法? 搜寻杨小举人的记忆,此法是洪武年间颁布,目的是为解决边军少粮的问题,鼓励商人运粮到边塞,计量后换取盐引。 后经永乐、洪熙、宣德等朝,法度变得松弛,勋贵朝官开始私占盐引,大肆压榨商人,谋取钱财。到成化年间,终无法续行,为朝廷废弃,转而令商人向户部纳粮,换取盐引。 至弘治年,边疆商屯多已不存。 现如今又提此法,还是在殿试之前,究竟是什么缘故? 沉思半晌,杨瓒无法确定,这究竟是考核贡士,还是朝中的官员在角力。 如果是前者,自可畅抒己言,发表意见。如果是后者……答案越深刻,越振聋发聩,死得越快。 既无法肯定,理当藏拙。 小心无大错。 在复试中出风头实无必要,老老实实做一片文章,行文间规规矩矩,定不会引来太多主意。 状元榜眼探花,他都没有指望。二甲传胪也是幻想。既然这样,做个老实刻板的“小夫子”,应是当下最安全的选择。 思定,杨瓒终于提笔。 不知不觉间,记时的檀香烧去一半。 有贡士已书就全文,正在向卷上誊抄。 杨瓒加快速度,落下最后几行字,检查没有错漏,立即重新蘸墨,一笔一划写在卷上。 考官自桌旁行过,见到杨瓒端正的台阁体,不禁点了点头。 不提文章内容,单是这笔字,已足够赏心悦目。 当今阁臣李大学士,担任主考的马尚书,对此都很是推崇。 这名贡士面带稚气,尚不及弱冠,能不以巧进,不追逐风头,甘于安守本分,取以拙道,这份心性定力实在是难得。 考官很是满意,顺带看几眼杨瓒的文章,见同样的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没有半点出格,不禁失笑。 在遍举英才、以敢言能言为佳的弘治朝,这样的“小夫子”当真是难得一见。 抚过长须,半掩着下巴,考官匆匆览过余下几人,回到殿前,仍是笑意未减。 “贯道笑什么?” 马文升颇为好奇,见韩文摆摆手,仍是暗笑不停。略挑起眉,顺着他的视线看去,眉毛挑得更高。 “负图兄为官四朝,这样的贡士可曾见过?” 年少登科,必有几分锐利。不骄不躁,沉稳如斯,实在是少有。 纵然是十二岁中举的杨廷和,十五岁上书朝廷针砭时弊的王伯安,未及弱冠之时,也没有这份定力。 马文升目视韩文,后者示意他走到近处,看看杨瓒的文章。 “只要一观便知端的。” 马文升难得有好奇之心,步下考场,貌似不经意的停在杨瓒桌旁。 不到两息,马尚书嘴角直抽,想笑不能笑,表情很是奇怪。实在忍不住,干脆背过身去,咳嗽了两声。 韩文负着手,险些喷笑。 杨瓒正专注于誊抄文章,丝毫不知道,出格会引人在意,小心谨慎得过头一样会引来关注。 如果他是前生年龄,这份沉稳并不出奇。 但杨小举人才几岁? 十七! 十七岁的小夫子,不引人注意才怪。 和历经宦海的马文升等人比心眼,杨瓒还太嫩,委实有得学。 恍然不知间,想安静做只小虾米的愿望,已同杨瓒渐行渐远。 巳时末,复试将近尾声。 多数贡士已答题完毕,端坐在案后。 马文升等考官看着滴漏,取下只剩不到半个小指的檀香,自殿前开始收起考卷。 殿外,一身大红盘龙服的朱厚照正立足观望,几个宦官小心的伺候在侧。 等到他看够了,终于转身离开,几个中官才暗地里舒了口气,小跑着跟上。 “孤去见父皇。” 朱厚照正逢变声期,连续半月守在弘治帝身边,端茶奉药,声音很是沙哑。 宦官中一人忙捧出荷包,小心取出瓷瓶,送上太医院配制的糖丸,道:“殿下仁孝,陛下龙体必将大安。” 含着糖丸,朱厚照笑道:“刘伴伴忠心,孤知道。” 刘瑾登时笑眯了眼,愈加奉承。 同行的谷大用和张勇狠狠盯了他两眼,暗恨慢了一步,让这龟儿子抢了先,讨了殿下的好! 两人互相看看,目光都有些意味深长。 暂且先让这老小子得意几日,骑驴看账本,咱们走着瞧!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