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第1/3页)
太原,晋王府 鞑靼叩边宣府,间袭大同,太原各卫所边堡将兵多经战阵,知其来者不善,无不昼警夕惕。【】``し临近大同及草原的边堡,更是放出夜不收日夜巡逻,几乎是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得快马飞送消息,晋王不只掌握敌情,连大同、宣府的布防情况也摸得一清二楚。 城内的动静,自然瞒不过锦衣卫的眼睛。 借搜寻犯官家眷之名,自京来的缇骑和驻扎太原的镇抚使几番上门。 晋王不露面,王府左、右长史却是疲于应对。更担心人员往来频繁,稍不留神就被锦衣卫扎下探子,每日都是如临深谷,不敢稍有大意。 若仅是为抓捕犯官家眷,长史并不担心。 王府采买-歌-女-舞-女-的事,太原大同宣府三地皆知。纵使人当真藏在王府,也不打紧,尽可推到牙婆和当地县衙身上。 县衙户籍和路引管理不严,牙婆利字当头,被人钻了空子,同晋王府何干? 怕只怕锦衣卫另有打算,以此为借口,刺探王府情报。 不能明着赶人,只能加倍小心。 可日防夜防,总有疏漏的时候。 连日以来,非但王府长史-警-惕-焦-躁,府内的中官和宫人都是万分小心,见到锦衣纱帽绣春刀,恨不能脚下生风,瞬间跑走。 这日,锦衣卫尚未上门,府内突起一阵喧哗。 “吕长史,不好了!” 一名吏目满脸惊色,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话更说得断断续续。 “何事不好?”长史皱眉。 “死、死人了!” 吏目靠在门框,嘴唇都在打颤。 换做平时,死上一两奴婢根本算不上大事。王府后厢的柴房,哪年不抬出几具尸首。可在当下,鞑靼叩边,锦衣卫上门,突然死了人,绝无法轻易揭过。 若是锦衣卫借题发挥…… 听完吏目讲述,想到种种可能,吕长史的神情顿时变得严峻。 “西门?” “对!”吏目脸色惨白,道,“今早有奴婢到井台取水,隐约见着下边有东西,捞上来,当时就吓晕了两个。” 见吕长史不说话,吏目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说。 “身上穿着西苑歌女的彩裙,脸上似被锐器划过,泡得不成样子。找乐工认过,的确是今年新买进府的。平日里少言寡语,极少同人来往,战战兢兢,总像是怕着什么。” 吕长史沉吟片刻,道:“可知晓她进府前的身份?” “户籍上写着保安州涿鹿县,姓刘。按照生辰算,今年刚好十四。余下皆是不知。” 这就对得上了。 吕长史点点头,道:“你且附耳过来。” 吏目壮着胆子上前,听吕长史这般如此,如此这般吩咐一番,先是一惊,旋即用力点了点头。 “长史放心,小的这就去找人,一定办得妥当!” 当下,吕长史满意挥手,吏目匆匆离开。 到了西门,吏目吩咐人安置好打捞上的-尸-身,又唤来乐工和西苑的歌女详细询问,随后带着几名家仆寻到后厢柴屋。 “刘良女!” 柴屋门大开,两名皂衣家仆涌入,手持短棍立在院中,大声呼喝。 正在院中洗衣的粗使奴婢被吓得脸色惨白,蜷伏在地上,瑟瑟发抖。 家仆再唤,靠墙角的一个身影才慢慢站起身。 灰色的粗布衫裙空荡荡挂在身上,腰间系着一条麻带,勒出细瘦的线条,更显得羸弱不堪。 “你就是刘良女?”吏目皱眉。 “奴婢、奴婢就是。” 声音很低,带着些沙哑。 脸半垂着,依稀能看出几分秀美,却因涂满黑灰惹人厌恶。头发亦是乱糟糟,只有粗布随便一裹,十分姿色也只剩下一分。 吏目走近,瞬间被一股刺鼻的味道逼退。 捂着口鼻,嫌弃的上下打量。 刘良女似羞窘不堪,双手紧紧攥着,衣袖卷起,能看到通红的手背和变粗的指节。 “你可认字?” 刘良女摇头。 吏目早有预料,又道:“你进府时,是和出身涿鹿的刘氏女同车?” 刘良女点头。 “你可知道她叫什么?” “奴婢……” 见她支吾,吏目不耐,忽的提高声音:“说!” 似受到惊吓,刘良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道出:“奴婢真的不知道,只晓得她姓刘,小名是红姐儿还是荷姐儿,奴婢实在记不清。” “红姐儿?” 刘良女哽咽点头。 家人没再多问,当即转身离开。 刘良女伏在地上,双手紧握,衣袖垂下,藏起划破的掌心和断裂的指甲。 接连询问数名出身保安州的歌女,并无多少出入,吏目确定,这名刘氏女就是锦衣卫要捉拿的犯官家眷。 为何死了? 明摆着,锦衣卫连番上门,心里有-鬼,吓破了胆子,自尽身亡。 脸上的伤怎么回事? 西苑里的那点事用得着解释?歌女和舞-女拼着命只为见王爷一面。吵几句撕扯一场,以致结下仇怨,半点不稀奇。别说划伤脸,早年出人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