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 (第2/3页)
,能顶什么事……” “六叔。”打断杨庆的话,杨瓒道,“那场大火,杨土,没了。” 不到十个字,杨瓒说得无比费力。 终于理解话中含义,杨庆当即愣住,刚从包袱里取出的布鞋,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没了?” 杨瓒用力咬着腮帮,点点头。 杨庆没说话,好半晌,才滑下圆凳,蹲在地上,捡起布鞋,发出一声哀叹。 “这、这让我怎么和他爹娘说啊!” “六叔,杨土是为了救我,才没能出来,都是我的过错。” “四郎别胡说!”杨庆抬起头,揉揉眼眶,“要怪也是老天无情!可查出是怎么起的火?” 杨瓒摇头,想起锦衣卫查明的消息,压在心底的痛楚又将上涌。只得用力握拳,死死咬住嘴唇。 还不是时候。 杨土的仇,终究要报。但不能告诉六叔,至少现在不能。 乍闻杨土的死讯,堂内轻松的气氛一扫而空。 杨山和杨岗又成了锯嘴葫芦,杨庆蹲在地上好一会,才搓搓脸,重新站起身,坐回桌旁。 庄户人心思淳朴。 名为杨瓒的书童,实际上,杨土多被当做族里后生看。猛然听到人没了,杨庆很是难受。 “人葬在哪?” “在城西郊外。”杨瓒道,“我本想着,等回乡省亲时,将他一起带回去。没想到,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直拖到现在。” 将包袱放到一边,杨庆叹息一声,道:“四郎几次送回书信,族里都晓得你有难处。不提在朝廷当官,就是到店铺做个伙计,也得小心再小心。再者说,不是四郎考中进士,族里的冤情也不会昭雪。” “六叔,我有今日,都是仰赖族中。” “四郎性子仁厚,族里都晓得。”杨庆的语调终于有了几分轻松,“四郎还不晓得,报喜的差官到了涿鹿,县衙里的二尹亲自到里中道贺。” “县衙二尹?” “可不是。大令忙着审案,脱不开身,也派人送来贺仪。” 想起当时的情形,杨庆和杨山兄弟都是与有荣焉。 虽在孝中,且族长不许没有张扬,但族人的喜意却是遮掩不住。里中老人都同意,在杨氏祠堂前为立一座功名坊,世代传续,激励后代子孙。 “功名坊?” 杨瓒吃惊不小,这事他怎么不知道? “已报知县中,族里出钱出人丁,地基打好,这月就能造好。” “这……合适吗?” 对于牌坊,杨瓒的了解不多,仅止于表彰忠义节孝。他从来不晓得,考中进士也能立牌坊。 “四郎考中探花,别说涿鹿,宣府都是凤毛麟角。”杨庆说着,又搓了搓手,“话是二尹说的。当时,里中老人都在。若是不合适,老人也不会提,二尹当场就会否了。” “已经开始动工?” 杨瓒仍是担心,总觉得这事有些突然,心里不踏实。 “为何信中未说?” “是族长的意思。先瞒着四郎,等建好了,再给四郎准信。”杨庆道,“四郎不必担忧,族长特地让人打听过,造在祠堂前不犯-忌-讳。前朝,临县有个二甲传胪,就在祠堂前立过功名坊。” 杨瓒点点头,又听杨庆道:“另有一件事,族长和三叔都惦记着,让我问问四郎。” “何事?” “四郎的亲事。” “亲事?”杨瓒猛的蹙眉,“可是先时来过京城的商家?” “当然不是。”杨庆连连摇头,“那家的闺女不好。为这事-臊-脸,十叔一家出门都抬不起头。” 杨瓒不解。 “可是出了变故?” “岂止!”杨庆道,“当初分明说好,先不过礼,也不声张,等着除服再商议。四郎可都晓得?” 杨瓒点点头。 当初,天子诏令各地,举送美人入京。 这门亲多是权宜之计。他本以为风头过去,事情就能了结,莫非这里面还有缘故? “这是口头约定,族里知道的不多,我也是事情闹起来,才听族长说起。” 杨庆脸色变得难看,又是一捶桌子。 “要我说,当初就不该同意!那商人看着不错,谁知心却是黑的!更有个省事的婆娘!那闺女也是面上一套,背地里一行,别说给四郎做妾,端茶倒水都要脏地!” “六叔,究竟是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杨庆道,“事情说定后,那商人是不是来京城见过四郎?” “的确到过福来楼。”杨瓒道,“留下两只箱子,言为表礼,并未照面。” “那就对了!”杨庆怒道,“商人在外边走货,家里的婆娘不知怎么得到消息,逢人便说,四郎定下家中闺女,明年就要八抬大轿娶进门,做诰命。还说家里男人给四郎送了两箱金银,四郎在京城花用的都是妻家的钱财!” 杨瓒瞪大双眼,一时之间,竟忘记如何接话。 世上竟有这样人? “十婶见过那闺女,说模样不错,性格也好,结果却是看走了眼!” 显然是想到什么,杨庆咬牙,黑红的脸膛涌上一层厌恶。 “黑灯瞎火,被人-撞-见和外八道的表哥在后院鬼祟。要是知道羞耻,就该悄无声息退了亲,也好保住脸面。偏做了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