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_第六十五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五章 (第2/3页)

子的了解,两人互看一眼,停住脚步。

    “陛下,此事实不可行,还请收回圣命!”

    黄祭酒豁出去,跪在地上,声嘶力竭。

    无论如何,都要让天子回心转意。

    朱厚照沉默片刻,没有顺着黄祭酒的话说,而是道:“听卿之言,当饱谙本朝律令。”

    话题转换得有些快,黄祭酒有些发愣。

    “南京刑部左侍郎三乞年老致仕,朕已准奏。”朱厚照话不停歇,语气带着嘲讽,“卿既深知条律,为人刚正,不徇-私-情,当可为之。”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刑部左侍郎,正三品。

    一跃两品,堪谓拔升。

    黄祭酒却全无半点喜意,跪在地上,人已经傻了。

    自太宗皇帝迁都,南京六部名存实废,远离权利中心。说句不好听的话,已成为文臣武将养老之地。

    逢新帝登基,正是大展拳脚之时,忽然被迁至南京,同发配无异。

    两京迁调,本该吏部发下官文。但天子金口玉言,吏部官员也不会想不开,站出来驳斥。对黄祭酒有几分佩服,正跃跃欲试的言官,也纷纷偃旗息鼓,不敢出声。

    黄祭酒孤零零的跪在地上,无人帮扶。经中官提醒,方才额头触地,叩谢圣恩。

    正要退回队列,天子忽又出声。

    “黄卿家既入刑部,当端肃言行,约束家人,方不负朕意。”

    “臣遵旨。”

    再次叩首,黄祭酒起身退回队伍。低着头,握紧朝笏,面如死灰。

    丹陛之上,朱厚照以袖遮掩,半块豆糕进嘴。

    锦衣卫早有密报,京城大火时,杨先生的家人求助,被祭酒府的门房关在大门外。为防火火势蔓延,更直接推到院墙,对邻家见死不救。

    朱厚照早想处置,奈何事情繁杂,锦衣卫又被朝官盯死,不好轻动。

    如今倒好,自己送上门,撞-上-枪-口,朱厚照自然不会客气。

    人送到南京,官途无望。再寻个错处,夺印罢官,轻而易举。

    想到锦衣卫的秘报,朱厚照就气得肝疼。

    一个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藏在府内的金银竟达数万!单靠俸禄,八辈子不吃不喝,也积攒不下。

    靠着朝廷恩典,大肆贪墨收礼,当真是胆大包天!

    博学广闻,刚正为人,两袖清风?

    清风个鬼!

    有了黄祭酒这只“出头鸟”,谢丕和顾晣臣掌事武学,再无人提出质疑。学中规矩更改,条陈上禀,内阁兵部加印,比想象中更为顺利。

    群臣摸出门道,国子监和武学的变故,实出天子之意,不想和黄祭酒作伴去南京,最好不提一字。

    此事暂罢,户部尚书韩文出列,重提盐引商税。

    “弘治十八年五月发盐引,今太仓积银二十万,请发宣府大同充为军饷。”

    同意者自是附议,反对者当即出列争辩。

    很快,文臣吵成一锅粥,武将闲在一旁做布景,试图插言,往往被三言两语喷回去。抹去喷到脸上的唾沫星子,压下火气,继续装背景。

    “今天正月至今,山崩地洞,暴雨洪灾,未见停歇。国朝开立重地亦遭地动,灾民无算,怎可不加以赈济?”

    “陛下垂统之始,宽心仁爱,立言抚育万民。今诏墨未干,何能弃黎民于不顾!”

    “赈灾是为要务,太仓银不可动!”

    “鞑靼退兵月余,饷银或者延至明年……”

    “不可!”

    “万万不可!”

    群臣争执不下,朱厚照始终没出声。

    每次户部提起库银,天子内库都要缩水。不是赈济灾民,就是充实军饷。少则千两,多则万两,连太宗皇帝时的箱银都开了锁。

    朱厚照登基不到六个月,承运库的库银就少去三成。偶有填补,实是杯水车薪,眼瞅着窟窿越来越大,填补不上,不怪守库的太监抹眼泪。

    “大行皇帝丧葬用度已简之又简。陛下登位,两宫行徽号大典,均自内库出金。”

    “明年正月,陛下大婚,依定例,各项典仪需用金五千。”

    “自陛下登位以来,给赏内外官员人等,填补军饷灾银,达八十万两有奇。”

    “顺天府查抄之银,半数归于户部。功臣庄田征银积欠四十余万,至今未见分毫。”

    “库中所积不多,万望陛下深虑。”

    中官的话,加上见底的库房,终于让朱厚照警醒。

    不能继续被户部和光禄寺牵着鼻子走,否则内库见底,必要追悔莫及。

    户部没钱,能向天子哭穷。

    天子成了穷光蛋,只能自己想办法。

    朝堂之上,群臣吵了半个多时辰,始终不见天子表态。

    太仓的二十万两白银没有入库,韩尚书不好过,盯着军饷灾银的文武同样心焦。

    往昔经验,这个时候,天子本该出声,正好顺杆爬上,请内库发银。

    今天实是奇怪,无论怎么吵,天子都不出声。打着内库主意的朝官只能闭上嘴,不着痕迹退出“战场”。

    正主不出声,目的达不成,吵出花来也没用。

    自始至终,杨瓒都垂首站在一旁,作壁上观。

    朝廷缺钱是实情。但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