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_第八十六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六章 (第3/3页)

说话,看着刘玉的表情,很是耐人寻味。

    见状,刘玉终于明白,对方的用意,绝不单是“赠言”这么简单。

    “实话告诉兄长,这事牵扯不小,办好了,别说恢复官身,归京指日可期。”

    听闻此言,刘玉的瞳孔骤然收缩。

    “此事,可是……”陛下之意?

    刘瑾仍是笑,遇上杨瓒,他只有成猪头的命,对付这些心心念念向上攀登的朝官,有一个算一个,手到擒来,熟练得很。

    “有些话不好明讲,兄长心中知晓便是。”

    不点头,也不否认,让对方去猜,这才是说话的艺术。

    可惜啊,姓杨的和他犯冲,见到面就抽,否则,他必会是天子身边第一人,哪里有那几个棒槌卖好的余地。

    聪明人最容易多想。

    刘瑾又说了几句,将司礼监掌印的吩咐,捡重要的告知刘玉。后者自以为意会,郑重接过刘瑾递出的铜牌,腰背挺直,脚下生风,再不见半点颓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办好这件事,未必没有重返朝堂的希望。

    目送刘玉离开,刘瑾收起笑容,一溜小跑,往司礼监复命。

    文臣要收拾刘玉,厂卫早已得讯。今番行事,不过顺势而为。能发挥作用固然好,没有建树,也不废什么。

    至于他手里那块铜牌,虽出自东厂,却没有暗藏的刻印,只要不承认,又是一个伪-造的罪名,压根用不着担心。

    司礼监内,戴义端着一盏热茶,正同陈宽商量遣人南下之事。

    一名小黄门来报,刘瑾等在门外。

    陈宽当即皱眉,戴义却是笑道:“来了?让他进来。”

    走进室内,刘瑾恭敬行礼。

    王岳下令收拾他,执行人却是戴义。每回见到戴公公,刘公公都禁不双腿打颤,很想转身就跑。

    “见过戴掌印。”

    “恩。”戴义点点头,“事情都办妥了?”

    “回掌印,办妥了。”

    刘瑾小心觑一眼戴义,将如何交代刘玉,一字不差的复述出来。

    “做的不错。”戴义难得给了刘瑾一个笑脸,“这事,咱家自会禀报天子。”

    言下之意,没事别多嘴,不然一天照三顿收拾。

    “是。”

    刘瑾低着头,额际鼓动,终究没敢驳口。

    等他退下,陈宽眉心皱得更深。

    “这个奴婢早该除掉,为何还要用他?”

    “王提督的意思。”戴义饮一口茶,放下杯盏,“甭管是什么人,现下还能用。真用不上了,找个罪名捏死便是。”

    如果是文华殿时期,戴义未必会出此言。

    天子登基之后,明显远着刘瑾,杨瓒几次动尺子,旁人没事,刘公公两成猪头。

    朝堂宫里,一个赛一个人精。

    刘瑾现下是什么地位,司礼监上下,都是一清二楚。

    “到底伺候天子多年,不忙着动手。”戴义道,“牟斌那边递话,明日就派人出京,东厂这边,遣两个颗领班跟着。多点几个番子,遇事也好有个帮衬。”

    陈宽点头。

    “趁着这段时日,十二监上下好好查一查。”

    “查十二监?”

    “清宁宫送来那两个奴婢,倒出不少事。西北边那两位,手可不是一般的长。”

    “合适吗?”

    天子将要大婚,万一闹出事,可不好收场。

    “陛下大婚,十二监都要派事,正好调人。上上下下忙得较大后脑勺,暗中捆几个到司礼监,一时半会也传不出消息。换到平时,可没这么好的时机。”

    “有理。”陈宽想了片刻,道,“既如此,我先去安排,免得到时候生乱。”

    “也好。”

    两人商议时,早朝将届尾声。

    不出正月,各地没有官文递送,朝堂之上,无外乎几件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解决了刘玉,皇庄一事便不能急。

    比起地方官员借采选收受贿赂,重议设立在皇庄附近的收费关卡,明显更为重量级。

    稍有不慎,事情没办成,自己也要搭进去。

    大家都不想做锄头椽子,又无他事参奏,奉天殿中再次陷入沉默。

    文武百官不说话,以为天子会宣布退朝。

    没料想,天子突然出声,连颁数道圣旨。

    “革宁波府台州府补盗通判,及观海卫、昌国卫、海门卫、金乡卫、盘石卫补盗主簿。查其任职期间,渎职不法,收受贿赂,纵容走私,逮捕进京,严惩不贷。”

    “命工部加快铸造金牌七十面,赐云南四夷车里居民宣慰使司等衙门。并造石牌五面,赐朝鲜。木牌二十面,赐倭国。”

    “敕兵部郎中谢丕为正使,兵科给事中严嵩为副使,使倭国,传上朝圣意,赏赐木牌。

    “敕国子监司业顾晣臣为正使,户科给事中王忠为副使,使朝鲜。”

    旨意下达,群臣鸦雀无声。

    谢丕傻眼,顾晣臣亦傻眼。

    出使之人,当由礼部及鸿胪寺择选,怎么就点到他们头上?

    严嵩和王忠则颇为激动,前者更看向杨瓒方向,面带感激。

    不是杨侍读提携,天子哪会记得一个小小的给事中,更不用说,命其为使臣,出使外邦。,

    杨瓒低着头,尽量降低存在感。

    的确是他挖了个坑,埋了谢状元。顾榜眼为何也在坑内,百分百不关他的事。

    只能说,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挖坑埋人的功力逐日攀升。

    单单出使倭国,的确有些刺眼。加上朝鲜,好歹能够遮掩。

    只不过,赐倭国金牌,朝鲜石牌,当真不是故意?

    杨瓒捏捏手指,默默低头,眼观鼻鼻观心,继续装背景。

    朱厚照坐在龙椅上,居高临下俯视群臣,心情大好。

    他的确是故意。

    混淆各方视线是其一,趁机撵走弘文馆中那几个朝鲜人是其二。若是能趁机让倭国和朝鲜掐起来,更好。

    像如杨侍读所言,一个死皮赖脸,总想占自家便宜,另一个占便宜不成,直接开抢,屡揍不改,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掐死一个少一个,正好磕瓜子看热闹。

    只要国朝万民平安康泰,管他邻邦腥风血雨。

    于是乎,在杨小探花的努力下,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风华正茂的正德帝,开始四十五角倾斜,越长越歪,再也扶不回来。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