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三章 (第2/3页)
距离尚远,但有千里镜在手,城下人的表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老少不一,神情中都带着绝望,却不似寻常农人。 “这些人不像边民。” 杨瓒面现疑色,将千里镜递给谢丕。 两息之后,谢状元和顾榜眼得出同样结论。 “难不成是鞑靼截下的行商?” “未必。” “为何?” “蓟州战事传出两月,这个时候,岂会有商人往北?” 虽说富贵险中求,危险系数也不能太高。 这个时候往北,要么被鞑靼抓住,要么被视为jianian细。下场都可能是脑袋搬家。 为了金银,当真不要命了? “这些人九成是商人,却不是当下北上,更不是被鞑靼截住。” 城下之人愈近,杨瓒眯起双眼,嘴角牵起一丝冷笑。 “两位仁兄应未忘记,潮河所和密云后卫如何被破,磨刀峪和墙子岭,又是如何落到鞑靼手里。” “贤弟是说?” 谢迁看向城下,眉头骤然拧紧。 “他们是叛国之人?” “十有**。” “这……不可能吧?” 卸磨杀驴,未免太快了点? “为何不可能?”杨瓒侧头,笑意未达眼底,“鞑靼骑兵闯入我境,连下数堡,定对边军怀轻视之意,以为强悍无敌,密云怀柔如探囊取物。这些商人,自然没了用处。” 不客气点说,都成鸡肋。 在京城时,见过朵颜三卫的朝贡使臣,对草原上的邻居,杨瓒粗略有几分了解。 壮汉们最注重实际和现实利益。 什么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评说,全都不在乎。 按照惯性思维,这些商人尽过“带路”之责,又被官府抄家,全国通缉,如过街老鼠,纵能活下去,也无法继续行商走私。 再无多大用处,留着也是浪费米粮,不如发挥点余热,做探路的炮灰。 作用不大,浪费边军几支箭矢也是好的。 昔日情分? 因向草原走私才破家灭门,走投无路? 壮汉们分毫不予理会。 真金白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情我愿的事,什么交情不交情 这样的事,谢丕顾晣臣不屑,却不是不能“理解”。经杨瓒三言两语,看向城下,表情中都是讽意。 “背国之人,该当如此下场” 如果朝廷不义在先,无辜被官员欺压,还情有可原。 分明是先借互市走私,后为鞑靼刺探消息,以毒粮坑害边军,私绘布防图,出卖边民百姓,欠下血债累累。 事发之后,全族获罪,不知醒悟,反倒一股脑的怪罪旁人。 这还是人? 就算是山野禽兽,也知感恩。 吃着国朝的粮,却一刀刀割下国朝血rou,饲喂恶邻,这不是汉jianian,什么是汉jianian? “放箭” 被言官攻讦鞭挞如何? 被同僚弹劾叱骂怎样? 被史官录为罔顾人命又如何? 双手染血,也当扫除jianian贼,清算血债 “放箭” 边军得令,再无半分顾忌,纷纷拉开弓弦。 锋利的箭矢,闪烁点点寒光。 破风声中,箭雨罩下。 鞑靼骑兵打个呼哨,立即策马后退。 余下人来不及躲避,咄咄声中,接连被钉在雪中。 “啊” “饶命” “我是明人” “饶命啊” 血红蔓延,惨叫声接连而起。 可惜,叫得再惨,也换不来半点恻隐之心。 “再放” 这一次,剪光笼罩遁去的鞑靼。 “架床弩” 不得不说,蓟州镇守太监是个强人。 小小一个镇虏营,竟有两具床弩。虽年代久远,弩身微有残破,但机括未损,上好弓弦,丝毫不妨碍临战破阵。 “江浙剿匪时,我曾见过类似弓弩,威力不下火炮。” 推上城头的铜炮,吓人的成分更多。 对敌之时,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是这两具床弩。 “开” 五名边军一起用力,兽筋制成的弩弦寸寸延展。 比杨瓒腰更粗的□□,由几人抬着,架上机床。箭头似增大数倍的钢铲,反射冷光,直将夺命。 “放” 五人一起大喝,床弩发出吱嘎闷响。 绷紧的弩弦骤然弹回,巨大的箭矢自城头飞出,卷着朔风飞雪,直直砸进鞑靼营盘。 “快散开” 箭矢来势极快,合力千钧。 轰然声响,连续五人被碾成碎rou,数匹战马被拦腰截断。 地面震动,气浪掀起,近二十人倒飞出去,摔倒在地,双耳流出血线,眼前发黑,半天站不起身。 “散开” 知晓明朝弓弩厉害,万户脸色骤变。 先时攻占磨刀峪和墙子岭,实在太过顺利,一时忘记,边军还藏着这等杀器。到镇虏营后,欲故技重施,未料想,刚一照面,就吃一记大亏。 “又来了” 城头又起闷响,冷光再临。 嘈杂声骤起,鞑靼惊叫四散。 寻常弓箭,射程有限,伤不到骑兵根本。 两具床弩则不然。 弩弦拉到最大,连凿营盘,顷刻引起一场混乱。 鞑靼骑兵再凶悍,也是两条腿两条胳膊一个脑袋。 面对如此利器,不怕才怪。 “不许退” 情急之下,万户挥刀砍翻一个逃兵,眺望城头,表情狰狞,如草原狼般凶狠。 视线移到城下,望见两堆燃起的火苗,现出一抹狞笑。 “吹号角,放火箭” 不到城下,没关系。 只要烟起,顺风吹过冰墙,不愁明军不中招。 “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