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 (第3/3页)
开,北镇抚司便派出缇骑,分别驰往太原宁夏和南昌。 事闻朝中,群臣议论纷纷。 三省之地,貌似互不相关,仔细深想,不禁悚然。 晋王,安化王,宁王。 这三处,可都是藩王封地 内阁三位相公,六部几位尚书,全都有些拿不准,天子打的是什么主意。 锦衣卫到底要做什么? 如果要动藩王,也该选好时机。 北疆战事未歇,情况依旧危急。纵有一场小胜,鞑靼终未全部退去,不可稍有放松。 孝陵遇雷,南京都察院科道官上疏直谏,站在“道义”制高点,几要绑架两京官员。大有不随之进言,就会被打成jianian佞之势。 天子震怒,事情必须解决。 三位相公商议,实在不成,先寻史雍几个错处,把他按下去,南京群龙无首,可以慢慢收拾。 “劝天子向学,亲贤远佞,应为好意。然以圣人之德抚豺狼之辈,实滑天下之大稽” “谁为贤,谁为佞?” “满朝君子刚正,则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我看未必。” 李东阳说话,少有如此不留余地。 实在是史都宪的奏疏,太不入眼。 旁听过杨瓒几次讲习,难免受到影响。加上朱厚照登基以来,内廷朝堂的种种变化,李东阳的思想,不由自主开始倾斜。 刘健只是皱眉,并未多言。 谢迁则坚定站在李东阳一边。 无他,史雍为表刚正,连谢丕一并弹劾。儿子被骂成jianian佞,亲爹怎会坐视。 避嫌? 也要看看弹劾的是什么 如果谢丕被打成jianian佞,谢迁岂能独善其身。 上梁不正下梁歪,子不教父之过,一人犯法,株连全家。 谢迁政治斗争经验过于丰富,想得深了些,甚至有五成以为,史雍弹劾谢丕是幌子,真正目标在他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个南京的官,敢找阁老麻烦,想死还是想死? 再者言,“清君侧”的打击范围实在太大。 天子登基刚刚一年,这个时候下罪己诏,完全是在打内阁的脸 先帝重托,三人辅政。 天子不修仁德,有昏君之相,他们这些辅佐天子的人,又成什么? 最终,内阁达成一致,此事必须站在天子身边。 商议妥当,做好准备,只等明日早朝,快刀斩乱麻,将事情了结。 毕竟,他们动手,属文官集团内部“调整”,不会伤筋动骨。若是由天子下刀,南京官场又得地震。 按照杨御史的话,做官的不长脑子,看不清形势,还不如回家种田。 言官怎样? 遇到长歪的正德天子,言官照样收拾。 未料想,朱厚照压根不按牌理出牌。 翌日早朝,群臣进殿,分两班站定,许久未闻响鞭,更不见天子升殿。 等了两盏茶,才有中官传旨,“上疾,愈视朝。” 天子染恙,不上朝? 群臣面面相觑,昨天还生龙活虎,早朝上,嘴巴始终没停,退朝时,下巴还沾着点心渣。 转眼就生病,难不成吃得太多,撑到了? 病好上朝,能不能给个期限? 内阁三人表情不定,心都有些发沉。 情况不对,非常不对 见不到天子的面,计划做得再好,都是一拳打进空气。如天子意在拖延,暗中遣厂卫查办,金陵的事,怕会脱出掌控,轻易难以了结。 非是三人多想,实在是朱厚照有前科。 称病罢朝,不只玩过一次。 这一回,病得实在太巧。 京城起风,尚未吹到北疆。 镇虏营一役,击败鞑靼千骑,明军同样损失不小。封赏尚未送达,营堡内外已挂起白幡,立起上百新坟。 无论边军还是京卫,马革裹尸,战死北疆,依传统,都将埋骨边塞。 营堡中没有阴阳生,李大夫代为焚烧祭辞。 总兵官以下均臂缠白布,在灵前燃香,焚烧纸钱。 “魂兮,归乡” 悠长的调子,穿过朔风,夹杂悲音。 营堡将士,无论是否受伤,只要能动,便是请役夫抬,也要到坟前祭拜。 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死英魂,仍碑面向北,以身卫土,以魂守疆。 风扯白幡,六出纷飞。 祭辞声中,眼前一片白,未知是鹅毛大雪,还是没有燃尽,随风飞散的纸钱。 祭礼之后,杨瓒返回营堡。刚跨过门槛,忽然眼前一黑,抓住近旁人的手臂,方才没有跌倒。 转过头,一身大红武官服,却不是顾卿。 “顾总戎,失礼了。” 杨瓒侧身退开半步,脚下没注意,绊到门槛,整个人倾斜,差点砸到顾鼎身上。 幸亏顾卿离得不远,反应又快,探手将人扶稳。 晃晃脑袋,杨瓒心中苦笑。 连续三日,只睡不到两个时辰,果真有些撑不住。 顾鼎则倒退两大步,对上顾卿双眼,本能摆出防御架势。 大敌当前,弑兄万万不可 正在这时,忽有校尉来报,怀柔快马进营,携紧急军情。 “怀柔?” 想到领兵增援的才氏兄弟,杨瓒神情微变。 南京 都察院值房内,戴铣放下笔,吹干墨迹,端起茶盏轻抿一口。 经历一番磨难,戴铣整个人都发生变化。 闻窗外风声,不由得冷笑。 史雍,尔今找死,就怪不得戴某。先时诬陷之仇,也该算一算了。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