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七章 (第3/3页)
,擦擦手,提笔写下三份手谕,交张永带出宫中,分别交往北镇抚司,东厂和西厂。 一张黄绢,三十余字,盖上宝印,眨眼之间,决定三位藩王后半生的命运。 无论是好是坏,是继续享受恩荣,还是一朝跌落尘埃,都是自己种下的因果,怨不得旁人。 正德二年,正月癸丑,天子下旨,赏晋王食盐岁五十引,并赏晋王妃绸缎宝钞。 同日,各王府在京长史得旨,可启程归藩。独宁王府长史被扣押,有民告其强良家女为妾,证据确凿,经顺天府询问,交刑部发落。 不等消息传回南昌,酝酿多时,憋了一肚子气的皇帝,终于爆发。 早朝之上,抛出戴铣奏疏及厂卫送回实据,令张永刘瑾宣读。 群臣垂首,殿前默然,无一为史雍等辩白。 宣读完毕,朱厚照冷笑数声,当殿下旨,差锦衣卫往南京械犯官。 “贪赃枉法,构陷同僚,具法司提审,拟罪勿纵。” “林翰陈金停半禄闲住,吕等、叶贽、章懋降三级留用,胡谅降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reads;我姓弗格森。” “杖史雍,李善等五人,抄没其家,追夺官银。旨到,即南京阙下行刑。不解至京,即发南疆。三代不归,遇赦不赦,子孙五代不许科举。” “敕令抄录三都,与闻百姓” 张永宣读圣旨,略显尖锐的声音在奉天殿前回荡。 百官齐身下拜,万岁之声山响。 非常时,行非常手段。 天子同内阁达成一致,南京之事,只处置带头之人,余者从轻或暂免发落。 “蓟州危急,调兵北上为要。” 朱厚照年轻冲动,但吃一堑长一智,吃过几次暗亏,终于明白,哪怕是天子,也无法事事顺心,该妥协的时候,必须低头。 锦衣卫送上证据,朱厚照手握名单,当真想一网打尽。然内忧外患不绝,群臣立场不一,阁老也各怀思量,能维持如今局面,已十分不易。轻易打破,实难预料后果。 镇虏营兵报五日送达。 黍谷山随时将破,军情十万火急,容不得半点拖延,更不能旁生枝节。 为保晋地宁夏安稳,他可以压下怒火,拉拢晋王,安抚安化王。为朝中不生变故,哪怕想夷史雍三族,也硬是咬牙,将砍头改成流放。 退朝之后,朱厚照回到乾清宫,独自坐在暖阁里,翻开杨瓒北上之前所进奏疏,看了一遍又一遍。 杨先生曾言,忍字头上一把刀。 忍一时之气,保百年之安。 为退鞑靼,他必须要忍 合上奏疏,朱厚照深吸气。 不会太久,等援军北上,将鞑靼撵回草原,该算的账,该讨的利息,朕都要一一讨还 天子让步,聪明人自当知机。 当日午朝,兵部即上言,再调两千人北上退敌。户部侍郎随后出班,上奏府库米粮尚且充足,可运二十万石。 “准奏” 朱厚照等的就是这番话。 李阁老同他说,天子出面,逼迫两部派人出粮,实乃下策。远不如态度稍缓,先退后半步。凡心系家国者,必知事情急缓,不会在这时为难。 真有想不开拖后腿的,再下手处置,更为名正言顺。 “一重一轻,两相兼顾,策动人心,实为上上之选。” 朱厚照点头,表示明白。 打个巴掌给个甜枣,朕懂。 甜枣给多大,巴掌扇多响,是不是扇掉几颗牙,都是朕说得算reads;梦武。 简单而言,杨先生讲得更为透彻。 李东阳无语半晌,背过身,心中思量,待杨御史回京,必要延请过府,做一番恳谈。 教导天子的大方向没错,但在细节方面,还需仔细把握。 镇虏营 站在城头,杨瓒忽感背后一阵发凉。摸摸后颈,颇觉有些奇怪。 总觉得,这股凉意非因鞑靼而起。 “错觉吗” 杨瓒不敢肯定。 正思量时,一名校尉奔上城头,抱拳道:“禀佥宪,黍谷山飞报,千余鞑靼冲过营垒,正往镇虏营驰来。” 这么快 杨瓒撑着墙垣,用力咬了咬腮帮,道:“谢郎中和顾司业可曾禀报” “回佥宪,两位大人正赶制火雷,言事报佥宪即可。” “是吗” 苦笑一声,难说无奈还是欣慰。 得人信赖,自然是好。但重责压下,也非常人可以承受。 “黍谷山还有多少人” “回佥宪,除两支骑兵,步卒不足五百,火铳兵只余三十。” “才千户如何说” “才千户领兵出战,中飞矢,战死阵中。” 杨瓒愣住。 才指挥三子全部战死。满门忠烈,竟无一存 “赵佥事率余下步卒暂退,于谷口设下埋伏,杀伤鞑靼三十余人。谷少监突出重围,正往营堡赶来。” “顾总戎领骑兵策援,突遇鞑靼主力,损失惨重,死战方脱。” “顾同知” 说到这里,校尉忽然顿住。 杨瓒心头狂跳,升起不好预感。 “顾同知怎么了” “前日,顾同知领兵袭扰鞑靼右翼,再无消息传回。” 杨瓒未及反应,远处忽传奔雷。 号角声中,三千鞑靼冲破黍谷山,逼近镇虏营。 雪原之上,骑兵汇成滔滔洪流,破开朔风,汹涌而来。镇虏营孤立边塞,随时可能被吞噬倾覆,摇摇欲坠。 面对强敌,冰墙再厚,也将面临破碎。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