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一章 (第2/3页)
鞑靼叩边,进犯蓟州,威逼京师。 身为监军,杨瓒常备不懈,组织役夫加固城垣,多日不眠。战况激烈时,更不顾凶险,亲身上阵,率领边军杀退数次进攻,坚守城头,不退半步。 战后,身负刀伤仍不得歇息。 顾晣臣重伤不起,性命一度垂危。谢丕伤在腿上,无法轻易走动,能分担的实在有限。 重布营地,安置伤兵,新设布防,诸多善后事宜,均要杨瓒亲为。期间,为夺战功,守军和援军起了几次冲突,也要他来处理。 一桩桩,一件件,一肩扛起数责,能支撑到现在,已是殊为不易。 为防诊错,疏忽暗疾,李大夫再次查看,比之前更为细心。 最终得出同样结论,杨御史疲累过度,睡昏过去。 “仅是熟睡,并无大碍?” “回同知,杨御史身负有伤,多日未曾合眼,先时用过药,勉强撑起精神,现如今,恐至极限。遇总兵官与同知归来,顾虑稍减,昏睡过去也是寻常。” 顾卿颔首,冷意稍减。 立在榻旁,毫不忌讳旁人视线,俯下身,视线凝在杨瓒脸上。白得透明的手指,轻轻滑过杨瓒眉间,长睫低垂,掩去眸中暗光。 顾鼎回身,见到此情此景,口水呛在嗓子眼,突兀的咳嗽起来。 视线在顾卿和杨瓒之间逡巡,来来回回,不下五次。 兄弟,这么多双眼睛,能否注意一下影响? 终于,引来顾卿回视,相似的眸子,冷光更甚,刺得人头皮发紧。 顾鼎不自觉后退半步,下意识摆出防备姿态。 他错了,还不成吗? 好歹是兄弟,千万莫动手 顾卿收回目光,继续盯着杨瓒。顾鼎几乎咳出眼泪,愈发感到无奈。 老话说的对,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杨御史聪慧绝伦,惊才绝艳。读书七行俱下,为官卓有远志,以书生之身剿匪御敌,守卫城池,遇险情而不退,临杀机而不惧,当为世人惊叹。 大战之后,带伤cao劳,精疲力竭,亦无半声怨言。不是突然晕倒,顾鼎压根不会想到,他的伤竟然这么重。 早年间,兄弟做夜不收,奔袭草原,一去便是几天几夜。回来之后,也是倒头就睡,两日不醒。 想到这里,顾鼎咳嗽渐止,目光又是一变。 这两人都是不要命的主,凑到一起,当真是绝配。 问题是,一个言官,一个锦衣卫,前者简在帝心,后者是内定的北镇抚司指挥使,这样的“搭配”,亲兄弟都觉头皮发麻。 谁敢上门找茬,好听点,是虎胆英雄,勇猛无惧;难听些,十成嫌命太长,洗净脖子找砍。 “杨御史无事,本官便放心了。” 干笑两声,顾鼎转身离开帐篷。 再不识趣点,兄弟的眼神能把他戳成窟窿。 李大夫微感诧异。 本以为,大纛在旁,此处当是中军大帐。 竟是想错了? 摇摇头,这样的事,不是他该cao心。确定杨瓒无碍,留下一瓶伤药,两卷白布,简单吩咐两句,就要告辞离开。 “做多两个时辰,需将人唤醒,用些饭食,再换伤药。” 从鞑靼开始攻城,杨瓒几乎水米未尽,又累又伤,不晕才怪。 想到这里,李大夫神情微紧,再三叮嘱,时辰一到,再不忍心,也要将杨御史唤醒。 汤药可以留到明日,饭必须吃。 “本官晓得,多谢。” 帐帘放下,脚步声远去。 顾卿坐到榻边,凝视沉睡之人,缓缓俯身。 气息渐近,手臂支在杨瓒颈旁,额头轻轻抵住,闭上双眼,隔着皮毯,将人揽进怀中,越抱越紧。 医帐前,杨瓒软倒。 那一刻,心似破开血淋淋的口子。握着微凉的腕子,整个人仿佛冻结。 “还好还好……” 低暔声埋入发中。 硝烟,血腥,冰冷,伴着独有的暖意,包围方寸之地,终成一片静谧。 顾同知收拢手臂,很是安心。 哪会料到,被抱之人却如铁锁缚身,无意识的皱紧眉头,噩梦连连。 不到一个时辰,杨瓒再睡不下去,终于睁开双眼。 面对陌生的帐顶,仍有些意识朦胧。整整两分钟,想不出身在何处。 用力眨眼,睡意渐渐散去。三层皮毯压在身上,像被蚕茧困住,费力挣扎,累出满头大汗,也没能挪动几寸。 动作间,不慎扯到伤处,血渗出白布,疼得杨瓒直吸凉气。 生理性的泪水从眼角滚落,恰好被顾卿看个正着。 放下帐帘,顾同知的发上还带着水汽。 盔甲除去,斗篷下仅是夹袄锦袍。 “醒了?” 几步走到榻边,见到杨瓒窘况,顾卿眼底闪过一丝笑痕。 弯腰掀起一层皮毯,回身取来一条布巾,覆上杨瓒额前。 “伤口可疼?” “还好。” 四肢无力,杨瓒试着坐起身,自然不会成功,只换来一阵头晕眼花。 “顾同知,能否帮个忙?” “四郎唤我什么?”顾卿挑眉,黑眸深邃,笑意不染眼底。 “同……吔,靖之?” 顾卿又掀开一层皮毯,大手撑在杨瓒背上,小心避开伤口,将他扶坐起来。 “营中有热汤,四郎可要用些?” 不知为何,面对顾卿的笑容,杨瓒忽有些脸红。视线躲闪,只吐出两个字:“劳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