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宝庆闻人 (第2/2页)
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魏源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夷”,帮助国人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这给那些妄自尊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yín巧”,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击一猛掌。 他曾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yín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百卷本,除了以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十余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数十种,另外,还有外国人的著述,如英国人马礼逊的、葡萄牙人马吉斯的等著作。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人。 所以有人誉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闭塞已久的中国人大多不知英国在何方?为什么成为海上霸王?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就像是一具望远镜,让国人开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然而魏源著作等,其主张却得不到当道者的赏识,刊印之后,虽然产生了影响,响应者了了,辛苦钻营一生,乌纱顶戴居然因为一点小事就被捋夺。 如今,居然是一个反贼给了他礼遇,赏识他的才能。 著作刊行天下,这原本是心灰意冷的他不再奢望的,竟然在周晓峰口中仿佛轻而易举,而他居然就相信了。 历代文人所追求的,无非立言立功立德,此为三不朽。 能让自己的主张为天下人所知,能让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这比高官厚禄更能让魏源心动。 到了这个时候,魏老夫子有点Hold不住了。反正人都已经上了贼船,鞋子湿了,要上岸也洗不脱嫌疑,看样子,这位武王下是个有作为的,还不如就干干脆脆的从了。 “臣愿为下效力!” “哈哈哈哈,孤得墨老,如文王之遇太公,来,请与小王把臂而行。” 当下,周晓峰亲自扶着老夫子的手臂,一同走在众人前头,羡杀了旁人。 一个新人能得到如此礼遇,这是何等的荣耀?! “下,这一片是码头区,这里是工人宿舍,那边是.....” 海南办厂的各项事务以胡以晃为主,龚振麟负责业务,而丁拱辰、徐寿等人与克虏伯则各自负责一摊,这样的分工合理,照顾到了各人的长处。 之所以把工业基地定在海南而不是内地,主要是周晓峰还没有和满清摊牌,以满人的愚昧,断然不会同意办洋务,时间宝贵,他可没时间等满清垮台再发展工业。 克里米亚战争没有爆发之前,周晓峰还是打着坐山观虎斗低调发展的主意,他可不想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实力,让英国佬舍了北极熊远道来攻。 周晓峰准备潜心发展几年,等推翻满清之后,再与列强角逐天下。 周晓峰给自己订下的目标,就是一年的时间内,建立起正规的陆海军,一支近现代化军队。 铁甲舰加重型后装线膛炮,这是现时代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极限。至于电气化、智能化,那是十年,几十年以后的事。 那种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无视规律蛮干的大*进纯粹就是发疯,拔苗助长式的瞎搞周晓峰是不会干的。 领先一百多年的弹仓式步枪,只是失去了电源而闲置的两具舰载米尼岗、完好的双管机枪和十多把重狙。等到以此为原型仿制出成品,到那时候,楚军各部的装备将领先于时代,而多出来上百年的军事的常识,也将为排队枪毙式的作战方式画下句号。 这是他敢于正面应对英国挑衅的底气所在,小规模的冲突,根本用不着怵那帮欺软怕硬的白毛鬼畜。 “对了,克虏伯先生哪儿去了?”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