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愿为马前卒(1/4) (第2/2页)
有一策,可令天府之地哀鸿遍野,必早晚归降。唯一变数,便是那寄居荆州的刘备。此人亦枭雄也,只可惜金麟岂是池中物,未遇风云难成龙…… 我,才谋不若曹公;坚忍不比刘备;恩泽不似孙权。 若强为诸侯,其结果…… 我所愿者,便是能早日结束这中原大战,为这天下留一分元气;我愿永驻北疆,为我中原屏障。大丈夫当扬威域外,建立功勋。我实不愿继续消耗九州元气。” 庞统,目瞪口呆。 这也是曹朋第一次敞开胸怀,将他的理想,告诉外人。 庞统有一些失落,却又有一些震惊。 不为别的,只为曹朋这一番言语……一直以来,庞统都希望辅佐曹朋建立功业,但究竟是建立怎样的功业?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听上去好像很美,但只是一句空洞的言语。 事实上,国人最喜欢的,不正是如此? 一句句空洞的口号,令多少热血青年为之丧命。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伟人说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才指出了一条明路。 什么是万世功业? 如何为天地立心?如何为生民立命?如何为往圣继绝学?如何为万世开太平? 庞统此时,似乎有了一些明悟。 曹朋对他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他不是一个雄主的料! 他愿意做的,是为这九州大地,存留一分元气……仔细想来,曹朋出仕后功劳卓绝,可是真正参与征战,又有多少?他更多的心思,是放在推广屯田,开设商路,令百姓安居乐业;说他才学过人,可时到今日,他并没有留下太多经典。
曹朋所做的几篇文章,不过是展现自己的风骨气节而已…… 而他称得上经典的几部著作,勿论是千字文,还是三字经……曹三篇之名固然响亮,可仔细思想,就会发现他所做的文章,都是在如何开启民智,教育人才上面,而非是为了名留青史,著书立说。 曹朋不愿意争取天下,固然令人失望…… 但也就是在这一刹那间,庞统突然有一种莫名的轻松感受。 至少,他是个脚踏实地,认真在做事的人,而不是那种满口道德文章,夸夸其谈之辈。 虽不能辅佐一位雄主,但却可以为生平知己。 人常说,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庞统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可以托付他一生所学的知己。 明明可以篡取天下,却为苍生虑,而放弃了这皇图霸业,是何等气魄,何等胸怀? 良久,庞统站起身来,一揖到地,“我得友学为友,即喜亦悲。 不过,友学不愿让这九州元气丧尽,固然美好,但还请友学为身后谋,多做准备。 庞统不才,愿与贤弟一起,扬威域外,建立不世功业。 但不管友学是否赞同,凉州始终乃友学基业。河西,武威尤为重要。贤弟若决意如此,庞统请为河西太守,举子山武威太守,为贤弟守住这西北大好基业……” 一直以来,庞统跟随曹朋,从来无欲无求。 他没有向曹朋求取过一官半职,身上的职位,大都是曹朋主动给予。 而现在,他却主动求官。 其意下已非常清楚,就是绝不能让河西和武威两郡,落入其他人之手。曹朋愕然看着庞统,他甚至已经做出了,庞统听完他这番话之后,撒手离去的准备。 可是,庞统却留下来。 以庞统之才能,为一郡太守并不困难。 而河西郡,只是一个下郡。其地理位置和面积,注定了河西郡的地位不会太高。 庞统愿意留下来,已显示出他足够的真诚…… 曹朋不禁喜出望外,当天便写下奏折,命人六百里加急,送往许都,报备尚书府。 基本上,曹朋举荐的人,大都会被荀彧认同。 庞统出身名门,在许都时,便与荀彧颇有交往,故而困难并不太大。而步骘更简单……他担当过海陵尉,又出任过海西令,主持过海西屯田,政绩卓著。本来,曹cao是要把他调过来,担当司空辞曹,那也是一个极为显赫的职务。 可是步骘,却来到了河西。 让他出任武威太守,曹cao那边也不会有太多的意见。 不管结果如何,这两人都能够很好得延续曹朋的规划,绝对是最佳的人选…… “公子,韦端来了!” 庞德的声音,将曹朋从沉思中唤醒。 他抬起头,举目向远处眺望,眼中闪过一抹森寒,突然道:“走,随我去迎接韦凉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