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七章 事起缘由 (第2/3页)
他从前常去袁府,见过袁娘,那时袁娘,不过是个六七岁的小孩。 所以第一眼,他还没有认出袁娘来。 他这次出来,身边只带了两来号兵士,带走袁娘后,余有一半的人把整个杨柳楼给看守起来,以至于还惊动了京口的县令周曙。 相比起来,袁娘的伤势,比郑绥的更严重。 只是他听了楼里一位成妪的话,犹不敢相信,今早杨柳楼中的那场大伙,竟然是袁娘所放,也正因为此,才遭了这么一顿毒打。 袁娘放火,郑绥趁乱逃了出来。 幸而这么一出来,救了她们俩。 只是袁娘付的代价过惨烈。 “我都没敢让仆妇进去,而是让贱内亲自去查看袁娘的鞭伤,说是鞭鞭见血,贱内瞧了,都觉得于心不忍,带着身边的贴身婢女,清理许久,才止了血,上了药,如今人是疼痛得昏了过去。” 桓裕听了,遂道:“既然无事,我们可就回去了,明儿可有大戏看。” 只是刚走一步,却让沈志给唤住,“郎,我从兄问起,这件事,能不能捂下来,希望接下来,郎能居中调和一二。” 桓裕微一愣,却是摇头,望着沈志,问道:“这里面的利益实在大了吧。”也不待沈志回答,就听到桓裕一声冷笑,“能让沈家的族长开口说这句话,只怕利益不是一般的大。” 沈志默言,他也是听了从兄说了才知,沈家钱币,抛开田地庄园,另外有一大半,竟然是来自与满家合伙的商铺,而这事一出,满家的商铺几乎都要大受折损。 士农工商,商为最末等。 想及二十余年前,郑家四房让嫡长女下嫁商贾满家,其实私下里,大家都和满家做着生意。 郑家四房,为此饱受诟病,不过是因郑家投入的成本大罢了。 只是涉及沈氏宗族之事,他不得不开这个口。 毕竟桓裕算是救了郑十娘和袁娘,届时郑袁两家,都得给桓裕几分薄面。 “你放心。”桓裕瞅了沈志一眼,既然没答应,也没不答应,“若真如先生所说,京口城中的大族,郗家、周家都有份,若要处置杨柳楼,这两家为了利益,自会出门,到时候,别说羽翼未丰的郑五郎,就是如今热火烹油的袁家,也无法去追究,但楼里的人,就难说了。” 说着这,伸了伸懒腰,“行了,明儿还得看大戏,我得先睡了,养足jing神,如今不用我打仗,总得给自己找找乐才行。” 沈志听了,瞧着桓裕转身往外走去,顿时苦笑不已。 今晚,怕是只有桓裕能睡个安稳觉。 抬头,仰望天空,天上无月无星,明ri又是个乌云蔽ri。 ——*——*—— 次ri一早,郑绥就醒过来了。 睁开眼,望着眼前的一切,再一次确定,自己已经从那座阁楼里逃出来了。 一双眼睛,滴溜直转,仿佛怎么也看不够一般。 昨晚赵妪给她抹药时,除了手上绑着的绷带,脸上也划了好几道伤口,额头,脚踝,甚至连后背,应是昨ri跳树时,遗留下来的后遗症,浑身都是伤痛,只是再如何,心头也是舒畅,至少她已经逃了出来,离开了那个肮脏的地方,又不用再挨冷挨饿,更无需恐慌。 只要出来就好。 若不是赵妪拦着,她早就想下地去走一圈。 “娘真的回来了。”郑绥坐在床榻上,用嘶哑的声音,问向旁边的赵妪。 “十娘不相信才奴的话,难道还不相信桓将军的话,昨ri下午,桓娘和我家郎君,亲自出去,把袁娘带进府里来的。” 听了这话,郑绥笑着点头。 在赵妪的服侍下,用了早食,靠在隐囊上,jing神头已恢复了许多,又问起:“阿平呢,阿平去了哪里?我想去见见娘。” “桓将军正和我家郎君在前厅用早食,等会儿就会过来瞧十娘。” “可我想见娘。”郑绥又嘀咕了一句,声音很低沉,离得稍远一点,就听不到,也只有赵妪倚坐在床榻边沿,才能听得清楚。 “这个得听宋疾医的,老奴可不敢私自让小娘下地。”赵妪伸手给郑绥拉了拉锦被,又笑道:“小娘若觉得无聊,老奴就唤绿云进来,让她来陪小娘玩解连环锁和孔明锁。” 郑绥一听,却是忙地摆手,“我不玩这些东西。”说起来,自从陪过阿一玩过孔明锁,她对这些就再提不兴趣了,因为后来,阿一稍微懂事,孔明锁拼得比她还快还好,这让她觉得颜面无存,自那以后,就发誓,再也玩这些东西了。 没过多久,住在府里的宋疾医来给她诊脉,又查看了伤口。 赵妪问起情况时,宋疾医连连点头,说是恢复得很好,又吩咐了一番注意饮食和涂药,方才退去。 桓裕过来的时候,郑绥正听着赵妪说故事,昏昏欲睡,却是一听到通报,一下就睁开眼,醒了过来,忙地坐下身。 赵妪在一旁瞧着,不由笑了起来,却不敢让郑绥用力,忙地伸手抱住郑绥,把她身后隐囊移了移,让她靠在隐囊上。 郑绥瞧着桓裕走进来,眼珠往他身后瞧了瞧,却并不曾见到袁娘的身影,心头顿时有些失望,“阿平,我想瞧瞧袁娘。” “没大没小,要唤阿兄。”桓裕走上前来,朝着郑绥扬了扬手。 只是郑绥根本不理会,“我身好了,我要见袁娘。” “熙熙,”桓裕唤了声音,才发现,这丫头和小时候没任何区别,依旧固执得厉害,只觉得头痛,抬头望向旁边赵妪,“阿妪先去外面看着,我和熙熙说几句话。” 赵妪一听,却是犹豫了一下,望向桓裕,又望向郑绥,“桓将军,十娘到底是女郎,年纪也大了,将军有什么话要和十娘说,老奴在一旁,想来也方便些。” 说得委婉,只差没直白说男女不宜共处一室。 桓裕瞧了赵妪,嗤地一声笑,“就你这老货事多,事上多少无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