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浮华年代_第八十九章 电台访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 电台访谈 (第1/2页)

    十月份中旬的时候,全国第十一届书市在南京举行。大文学风文艺出版社很体贴胡菲菲是高三,功课较为紧张,很贴心的帮胡菲菲推掉了活动。但是韩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10月12号的时候,韩函突然打电话过来问胡菲菲,说是南京书市的举办方突然打电话通知他,签售活动在十四号举行,报纸上已经刊登了消息,但他远在西双版纳,行程太赶,向胡菲菲咨询要怎么办才好。那个时候,他还是青涩懵懂的少年,虽然已经成名,却对各种突发事件、江湖险恶手足无措。

    胡菲菲这才感到有个好东家的好处。于是对着韩函献计献策,大讲沟通的必要,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胡菲菲自己也觉得讪讪,又转念劝韩函看开些,不如放弃,但是韩函又说什么男人要有担当,不能对不起自己的书迷云云。后来两人讨论半天也没拿定个主意,韩函手机快没电了,只好先挂了机。

    第二天,韩函又发消息,说他终于下定决心拒绝那边了,时间上实在来不及。胡菲菲见过太多的明星耍大牌,也见过太多的名人因为各种陷害而遭人误解,把这种事看的很淡,也没想太多,就回了个消息。

    然而又过了几天,报纸上又有新的消息传出,说韩函去了南京书市,在书市上耍大牌,不给读者签名,以按手印代替。

    胡菲菲想了想,给韩函发了一条消息:“别难过。那不是你的错,我相信你。”

    韩函很快回道:“谢谢。”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韩函彷佛在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一般。当时央视拿几个优等生和韩函做比,在铺天盖地的批判之后,就彻底没有了他的消息。

    胡菲菲再也没有和韩函主动联系过,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才是文人们喜欢的风格。大文学她知道从报纸或者电台里得来的消息都是错误的,索也不再关注。反正重生的记忆告诉她,韩函此时大概去跑去北京漂着了吧。这样也好,跟北京文艺圈的那群人接触接触,至少混个脸熟。

    韩函这一条线是暂时断了,权当留一步后手了。胡菲菲在应付高三功课的同时,也在刻意保持自己的关注度,时不时的做个专访,去电台客串一把什么的,她知道自己不是韩函,没有霸气模板护体,若不时不时出来冒个泡,恐怕会被大众遗忘了。

    这天,有人邀请胡菲菲参加103.7的电台采访,胡菲菲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此时就看出来胡菲菲和一般作家的区别了——胡菲菲根本不怯场,她对签名售书的活动有选择的参加,却不放过任何电台访问的机会。因为胡菲菲有一把好声音,又有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素质,电台采访才能发挥她的优势。

    主持人:“菲菲是1983年出生的吧?”此时胡菲菲的粉丝们都亲切的喊她菲菲,主持人也就很应景的这样称呼。

    “是啊。今年18岁了。”胡菲菲说道。此时正是2000年的冬天。

    “我们大家都知道,菲菲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发表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菲菲,你有没有算过,从出道到现在,一共发表了几部作品呢?”

    “和。”胡菲菲回答。

    主持人笑着说:“菲菲呀,你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呢?”

    “漏掉?”胡菲菲虽然擅于随机应变,此时却不明白主持人在说什么,不敢轻易做答。大文学

    主持人此时略略提高了声音:“参加过1999年全国高考的人都应该知道,那年的语文试卷作文题目是,这是高考近十年来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其题目之新奇、怪异、令很多研究高考语文多年的老师都大跌眼镜,很多作文高手都束手无策。然而,在那年考试之后,却有人爆料,说早在高考前一个月,就猜中了题目。听众朋友们,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请大家先听一段音乐。”

    主持人和胡菲菲相视一笑。轻柔舒缓的音乐声随即响起。这是胡菲菲很熟悉的把戏了,插播。重生的她无比熟悉这伎俩,要么是音乐和故事的过程插播广告,要么是访谈的过程插播音乐,总之要面面俱到,顾及各方面绪、兼顾吸引度和利益才好。她唯一惊讶的是主持人居然拿高考猜题作为“请听下次分解”的噱头。她就当真这么自信,认为全天下人都这么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