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人生 (第2/2页)
德沉默。 …… 下午,是哲学学者隆德的课。莫德出发的时候,没见到伊莫金跟来,皱了眉。不愿意就不愿意吧。估计是怕了我了。 “隆德老师。” “殿下。” 隆德老师是一位十分严肃的学者,对任何事都很严谨,做到一丝不苟。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不解风情的老头。 “殿下对哲学有什么看法。”隆德开门见山。 “看法?” “你理解的哲学是什么?” 莫德想了想,“我觉得哲学大约是人生吧,将一生所感悟的融化,铸造成模型。至少这个模型我认为套在大部分人身上都适合。” “那殿下认为学哲学的人是什么?” “我认为,应该是盲人世界里的一盏灯;当然这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 “殿下很具象化吗。”隆德道,“这个比喻不好。盲人看不见光明,又何来的灯光而言呢。我套用一句话:‘哲学相对于人生而言,应该是观念的助产士’我变了变,我将它变成‘解脱的引导者’。人生来就要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又该去哪里。将之引申为我如何从痛苦的世界上解脱。不置可否,这有点悲观主义。” “老师也是悲观主义吗?” “不,我不是。我是现实主义者。同样也是一元论者。”
“唯物主义一元论者?” “对。” “老师不相信有神的存在?” “对。” 莫德抽了抽嘴巴。克里斯托弗搞什么鬼。历史老师说历史是神的创造,哲学老师说这个世界没有神。我该听谁的? “我知道杰弗里教的历史,肯定确定神的存在。殿下不知该听谁的。”隆德道,“但我告诉殿下,其实你一个人也不必听。我们只是你的老师,只是教给你知识,教给你我们坚持的东西。殿下不需要觉得为难。因为每个人坚持的东西不同,你只需要学习,从中总结出你认为的观点,即是你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许老师之间的观念有所不同,你为什么要去遵照他们的思想。你该有自己的思想,思考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做我们思想的傀儡。适用自己的观念,就吸收;不适合自己的,就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明白了。” “既然说到了抽象,刚才殿下说的是抽象化具象。我们来试试具象化抽象。有一则小故事:小镇上,一个穷人用为数不多的钱财,捐献给了残疾人;而一个富人家财万贯,他一掷千金,救助了许多人。后人却说穷人与富人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 莫德蹙眉想了想,“我不知道。” “殿下不再想一想吗?” “我真的不知道,与其装腔作势,不如果断些。” 隆德终于一笑,“穷人用不多的钱,救了一个人;富人一掷千金,却救了许多人。两者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点?” “穷人救得人不如富人多;但两者同样是在救人。” “我们来看:穷人有为数不多的钱,而富人却一掷千金。两人又是一起救人。”隆德道“那么除了形式不同以外,还有什么是不同呢?” 莫德恍然,“不管外表的形式,只要出于一样的目的,一样的方向,就是值得肯定的。” “还要加上一个坚持。” “懂了。” “再来一个:一个白纸上的女人,笑得很快乐,虽然没有浓妆艳抹,清秀得很,但评价为美丽。这是什么意思?” “一个白纸上的女人…”莫德喃喃道,“白纸应该是纯洁的意思;没有浓妆艳抹,清秀是绚烂多姿;笑得很快乐是美丽。我猜是只有内心纯洁善良,外表才会美丽。” “再深一点。” “不知道。” “倒一下。” “倒一下?哦,外表再光洁,内心腐烂不堪,他还是龌龊邪恶的。” “差不多。我比喻一下,就是一个暴发户哪怕再有钱,他的修养不好,也究竟会崩塌的。外表的光鲜需要内心的无暇,两者相扶相助才能长长久久。” “明白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