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快乐旅途(3)华山之行 (第2/2页)
到过这里,所以是“老君离开尘世的地方。”因“离垢”同“犁沟”同音,加之此地又似犁沟,再加上华山又有卧牛石、岳庙青牛树以及北峰老君挂犁处的传说,所以人们便认为这里是“老君犁沟”无异了。 而南天门外的长空栈道就更是让人们心惊胆颤了。 在南天门外,是华山著名险道之首。栈道路分三段,出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凿出,长20米,宽二尺许,是为上段,折而下,崖隙横贯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鸡下架”,是为中段,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面壁贴腹,脚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 长空栈道是华山险道中险中之险。古往今来,历险探胜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多有记述传世。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记述:“出南天门向西就是栈道,栈虽有铜柱铁索拦护,然阔不盈尺。行二十余丈方至尽头。下折为井,高约三丈,旁出复为栈。” 而华山各个主峰中,最为人称道的就要数形状美丽奇特的西峰了。 西峰海拔2082.6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峰、芙蓉峰。
中袁弘道记述:“石叶上覆而横裂”;中徐霞客也记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更是诗作“石作莲花云作台”句,也当指此石。 登西峰极目远眺,四周群山起伏,云霞四披,周野屏开,黄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乡神府,万种俗念,一扫而空。宋名隐士陈抟在他的诗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的名句。 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象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 爬华山对于一直坚持训练的杨明轩和张宇来说是小事一桩也不为过,对于一直坚持每天运动健身的张晓来说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每天情愿睡懒觉也不起床的张欣来说就是一个艰苦的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但好在,虽然他们要带的东西很多,还是没有让张欣拿什么东西,毕竟他们的队伍里可是有个体能超过众多普通军人的杨明轩和虽然年纪小到力气却不小的张宇在呢,而且就连张晓都是可以背负一些行李的,自然的,队伍里最弱的张欣就不用说什么拿行李了,就连她自己爬上山也是极为不易的了。 终于在杨明轩张晓和张宇的帮助下,“柔弱”的张欣到达了华山的东峰。 他们是下午开始登山的,一路上,他们路过了北峰、西峰,最后到达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东峰,唯独落下了南峰,主要是因为张欣张晓都有些走不动了。 杨明轩一行人是来看日出的,于是他们便选择了具有“朝阳峰”之称的东峰来观看日出。 在东峰上他们一起挤在一个不大的帐篷里直等到日出快要开始了的时候才出来,收拾好行李之后才开始真正的观看日出。 实际遥远看起来却近的很的东方红红黄黄的晕开了来,一点一点的终于顽皮的一轮红露出了自己的一角,又是在晕开了的红红的云彩里冉冉升起,终于是绽放了独属于它的光彩照人。 沉浸在动人日出中的人们被渐渐刺目的阳光惊醒,纷纷赞叹着开始了下山的路途,因为张欣实在是走不了了,于是他们便是直接到了北峰后乘坐缆车下了山。 离开了这他们印象深刻的惊心动魄的华山,但是相信这次的经历足以让他们铭记在心! PS:我能说,苗辛辛苦苦的爬了五六个小时却还是只到了北峰么~呜呜~赶火车的孩子真是伤不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