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第1/2页)
成亲的真谛,就是两个到了荷尔蒙激增年龄的男女,循着相投的气味儿,在看对眼儿的前提下,喜结连理,为满足心理、生理、精神需求提供正当途经和手段。 于是,刚刚解决南地实验室事件的丰忱,脚下生风似得,归京心切。因为,掰着指头算,洞房花烛日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了。 等他回到丰公馆,洗漱完毕,想陪着母亲唠唠家常时,管家告诉他:“回少爷,夫人去姨夫人家里了。” 本着不被自家姨妈打趣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大公鸡,丰忱翻身上马,直奔丰臻的府上,结果,一到大门口儿,就被管事儿的告知,他姨带着他妈出远门儿,到沪市购物去了。 丰忱摸摸鼻子,只能苦笑。挥手拒绝了邀请到到府里安坐的管事儿,丰忱干脆也不他往,直接跑到苏府,去和朝思暮想的未婚妻锦歌叙叙旧。 接待他的,却是丈母娘。 “锦歌和她爹出门儿去了,你也知道,这婚期临近,我们做父母的,总要将给她的东西备好了。”六夫人笑得和蔼,一个劲儿的打量着丰忱看,“他们是正月初三出的门儿,说是十五回来,正好一头儿一尾,正经节日都在家里过了。” 丰忱一算,行,还有五天。 既然见不到相见的人,丰忱便有了离开的意思,奈何泰水大人拉着不放,极为热情的嘘寒问暖,问得他好似来到了三伏天儿,淋淋汗水沾得内衣的后背都湿溚了。 远在舟山的苏六爷在书房里和自己闺女显摆:“丫头,这回知道什么叫作姜还是老的辣了吧?哼哼,那臭小子还故弄玄虚呢!要不是老子枪法好,一颗弹子儿咬了那个叫什么木下的小日本儿的狗命,他那个破实验室还、还研究呢!” 锦歌很给面子的笑着应和两句,继续吃着炸得金黄的年糕,顺便伸长一只耳朵给她爹当听众。不过。听到实验室,锦歌眼睛闪了一闪,咽下口中的吃食,她赶紧问:“我还说呢,那时什么好东西,竟然招了倭人的眼?” 苏六爷摸摸下巴上修好的小胡子,笑道:“就是两种杀菌消炎的药物。” “盘尼西林?”锦歌想了想,一拍桌子,“爹,您知道那个‘老末和燕儿’么?” 苏六爷干咳了两声。眼睛左瞥撇、右瞥瞥。就是不看自己闺女。本来锦歌还是莫名的联想。这下一看,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呢?当下她便恍然大悟:“我说呢,当初官方给出的说法是他们误闯了德国领事馆,还顺便偷了什么东西。只是在细节上含含糊糊,关键点上也是语焉不清,让人看不明白……如今想来,该不会是和实验室有关吧?” 眼见自己女儿一副不说清楚绝不善罢甘休的样子,苏六爷只能磨搓着大手,解释道:“那俩人原是韩鹏彰铁杆儿心腹的手下,四年前入京,也就是撒个烟雾弹的作用,重点却是德国打算发回柏林的电报资料……” “这还是霜军丰臻截获的消息。说是一个南洋华裔青年,通过实验将一种名叫‘百浪多息’的合成出来的红色颜料分解,得到一种名叫‘氨苯磺胺’的化合物,这东西可不得了呢,听说有临床试验证明。它可以用来制成各种药,这些药可以治疗各种感染。你想想,这东西在手,能救下多少军兵的生命。” 锦歌听得有些发愣,这个不应该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格哈特.杜马克在1932年,为了救女儿而印证了百浪多息的药用价值的么?虽然当初她也听过,说是早在1908年就有人将磺胺合成出来,但是因为没有发现其真正的医疗价值,而被无视……可,怎么连这东西,在架空的世界也会改变呢? 苏六爷倒是没发现女儿的不对劲儿,自己倒是说得热闹:“那个华裔小子研究出来之后,不知怎么和德国驻华使领馆联系上了,竟然妄图把这种宝贵的物资资料送到那帮侵略者手里,真真是白瞎了他身上的华夏血统!” 说到这里,苏六爷有些动气:“你说,咱们华夏也不是不讲理的,你要是巴巴儿的贡献出去,直接去柏林啊,做什么跑到华夏地界儿里给汉斯送重礼,他也未免太欺负人了!” 听这话音儿,锦歌就知道,丰家怕是连个渣渣都没给德国人留。怎么听着,那个南洋华裔很可能是穿越的,研究出这东西,便立即给原发现者送去……心是好心,可是时候不对……当然,对于他而言,也许华夏和英法是一样的,都是陌生的国度。 “也许,因为德国人不重视,他相投无门,才跑到德国驻华使领馆去的吧。” “我管他哪个因由的呢!”苏六爷嗤笑一声,“反正到嘴的肥rou不吃,难不成是傻子?” 锦歌歪着头,看向她老爹:“我听这话头儿,怎么……还有您的事儿呢?” 苏六爷咧嘴一笑:“嘿嘿,闺女儿啊,那间实验室后面,撑着的可是丰氏制药厂,嘿嘿,咱家在那儿是有股份的。” 锦歌双指轻叩,略作思索:“丰氏?……我听子义说,他小舅舅舅妈那儿……” 苏六爷一摆手:“老丰家最别扭的就是行小的那对儿,甭理他们,有霜军、津军在那儿戳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