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8章 感动万众 (第2/2页)
这一年,她带着孩子又来到了曾经许下爱情誓言的白桦林下。等待着爱人的消息。 但这时,音乐却变得格外沉重了。 忧伤的手风琴声又响起来了—— …… 噩耗声传来在那个午后~ 心上人战死在远方沙场~ 她默默来到那片白桦林~ 望眼欲穿地每天守在那里~ …… 伴着林在山的歌声,画面中出现了一封信,这是前线传来的噩耗。 女人公看着信,泪珠止不住的往下滑落。 小孩子不懂事。关心的帮mama擦着眼泪。但他只能帮擦掉mama脸上的泪,却擦不掉mama心里的泪。 听着这悲伤的歌声,看着这个悲伤的故事,现场已经有脆弱的女生在偷偷的抹眼泪了。 电视机前有很多喜欢观众,也被这个故事感染的眼眶湿润了。 就连评审团中的两位女艺术家,看着这样的故事,眼膜都逐渐变得湿润了。 相比之前震撼她们视觉的作品,这个厚重的故事性作品,明显更触动她们的心灵。 在女人刻骨铭心的泪水中,温莎莎将两侧的沙画全都清净了。中间留下了一座为纪念无名英雄而设立的方尖碑。 这昭示着,无数的生命牺牲之后,终于换来了战争的结束。 背景乐中,出现了林在山临时做的另外一首比更有名的前苏联英雄赞歌。 林在山用的仍旧是俄语唱的。 这首歌他在音乐学院上学时学过,所以唱的俄语非常标准。 恰巧杨青霞就会俄语。 除了俄语外,杨青霞还会另外八种重要的外语。这比她jiejie杨佳佳会的外语少了五种,但也足够说明她的语言天赋有多么出众了。 刚刚听林在山唱,她能听出来林在山唱的不太好。 但这首,林在山沧桑的发音,着实让杨青霞惊艳了一下。 这首歌林在山唱的不光发音标准。而且相当富有感情啊! 这首歌写的也好美啊—— …… …… 听着这样的俄语歌,杨青霞觉得就像在听诗篇一样。 她的感觉非常精准。这首,确实是从诗篇谱曲变成的歌篇,这首歌也是另一位面苏联老红军最喜欢传唱的英雄赞歌之一。 要是在另一位面的俄罗斯出现这首歌了,伴着温莎莎画面中的方尖碑,有鹤群飞过的构图,估计很多俄罗斯人都要感动的掉眼泪了。 即便这个位面的国人没有听过这首歌,但感受着这个故事厚重的情感,很多人眼眶都情不自禁的变红了。 大学生们的情感波动是激烈了,看着这样的故事,听着这样的歌,现场很多学生的眼眶都被润湿了。 包括一些沙画社早就看过这部作品的同学,听着这样的老歌,看着温莎莎肃穆的画沙,感受着烛光的背景,他们都触景生情的再一次被感动了。 然而,这还不是终结。 女人曾刻下爱情誓言的白桦林,再一次出现了。 白桦林仍旧那么的挺拔茂盛,就像那爱情的誓言一样,刻上去了,它们就不会再变。 可女人,已经变得白发耄耋。 包着围巾的她,仍在守望着爱人的回归。 …… 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 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 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 来吧亲爱的来这片白桦林~ 在死的时候他喃喃地说~ 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 …… 林在山的歌曲尾声,就像催泪弹一样,一句“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给现场很多人都唱哭了。 温莎莎若不是做过无数次的练习,心态上已经能保持住一种强大的稳定,听着这样的歌,画着这样的画面,她也一定会掉下眼泪。 最早排这部作品时,她自己便给自己画哭过好几次。 但现在,她已经能足够坚强的将这副最触动人心的画面完美的呈现给大家了。 她妙手一舞,在永恒的白桦林中,仿佛出现了男人回归的样子。 女人满是皱纹的嘴角,也终于展现出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最后,温莎莎落笔写到:你永远在我身边。1945。 乐声落下,灯光亮起。 “哗哗哗——!”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情不自禁的长呼一口气,擦着不知觉间便已经湿润的眼角,都在感叹着,这美女的沙画实在太感人了! 他们从来没看过这么感人的沙画! 尤其是配着林在山的音乐看这部沙画,这种试听享受让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感受到了一种心灵层面的净化和洗涤。 这个故事很沉重,但被洗礼之后,很多人的心都变得宁静而悠远了,就像温莎莎最后写出的温暖的话一样,每个人心里都变得暖暖的。他们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更体会到了爱情的永恒与可贵。 之前有一些对林在山的人品抱着怀疑态度的人,听了林在山这样一首歌,都有点扭转林在山在他们心里驻扎的恶劣形象了。 这段的配乐,实在是太忧伤太浪漫了,一个品性恶劣的人,怎么可能做出如此有厚重情感的作品呢? 这大叔的人格,好像不是网上写的那么垃圾和恶劣,他反倒是一个很有情怀的男人。 大部分观众都是配着林在山的歌,在欣赏温莎莎的作品。 但音乐圈有不少人,诸如关雅玲这种,以及林在山的很多铁杆粉丝,则是在伴着这部作品,在欣赏林在山的歌。 他们都没有想到,他们一直盼着的林在山的新歌,会是带有强烈怀旧风情的前苏联风格老歌! 配着温莎莎这部作品,听了林在山的这首“老”歌,很多乐迷就像喝了一杯醇厚的酒,心里暖暖的,灵魂都要升华了似的。 这样的作品,他们以前从没有在华语流行乐坛上听过。 这首歌,仔细的去品,它绝不是纯粹的文艺歌曲。 这首歌在关雅玲听来,将文艺和流行结合的天衣无缝,简直绝了! PS: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