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二章 始计篇(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始计篇(2) (第2/2页)

胜负”的,其实拿到现在判断一场局部战争的胜负也应该是屡试不爽的,不信可以对国内边境的各自卫还击战也好,国外的各局部战争也好,甚至一二次世界大战也好,甚至更早的许多战争也好,进行一下虽然看似“事后诸葛”的推论,至少大概可以排除一下“唯武器”论的阴影,武器当然很重要,但是一定也要好好看看以上的各方面,会知道许多战争的胜利的真谛所在。

    接着孙武那段话好象是说给自己极想有一用武之地的君主听的,因为当时战乱徒生,而孙武已是胸有成竹,或者说这段话表示的是如果在当时具备这些素质,是可以在诸侯各国中谋得军事之重要一职的,还有一个意思是对自己以上所说的自信,而且说明了自己以上所说的全面性和重要性。

    接下来的“计利以听……”是说明了当时作战取胜的一个“步骤”或说“趋势”或说“线索”:即听了他的计谋,必会在国内产生一个有效的“军势”,有了这个有效的军势,便有能力有军力有力量在以后的对外作战中更加发挥自己所有的谋略。

    最后一段很重要,因为前面讲的这些仿佛有些笼统甚至有些“硬”,因为,似乎谁只要具备了以上这些便可以“成功”、“无敌”,而且虽然以上各要点达到一定程度很难,但是初具规模甚至更好一些也不是非常难的,那同样的相似的这样的两只军队开战,谁会赢呢,

    于是,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兵者,诡道也”,所谓能而不能,要而不想,近而远,远而近,是迷惑对方主帅,使其要么遗误战机,要么判断失误甚至错误,要么甚至会一错再错,甚至自掘坟墓,

    而后面几句就是根据敌人具体情况来发现和抓住其弱点进行针对攻击,贪利,以利诱之,这在古代的战例实在是太多,敌人混乱,乘机攻取,一般是使其乱,即使其内乱,这种战例也太多,而自乱的也多,象各朝代的末期,便都是“乱而取之”,

    敌人力量雄厚,则千万不可视而不见,而一定要随时防备而且早早防备,象清朝末年闭关自守,便是没有早早“实而备之”而到后来就算悔之也肯定莫及,因为实在太晚了,

    而强而避之,这需要相当能力或甚至说艺术,因为一个是不能以卵击石,二个要避之,其让强者知道的理由一定要让强者能让弱者来“避之”,

    而怒而挠之,诸葛亮显然是这方面的大行家,三气即气死周瑜,就因为周瑜是“怒者”,而司马懿显然不是“怒者”,诸葛亮给他送女人衣服,他也是哈哈一笑说诸葛亮有趣而坦然收下,反而令诸葛亮最后成为间接的怒者,因为体力和精神耗不起而吐血五丈原,

    卑而骄之,一般来说,卑者,要么能力差,如果能使骄,更是差上加差,必败无疑而且是主动来败,要么是能者,能者而能卑之,只会使他的能力完全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所以这里的卑翻译成“卑怯”好象不太适合,因为卑怯本身和骄傲差不多,用不着“骄之”),

    而佚而劳之,这也是现代常用的招数,前苏联就是被“劳之”的,

    亲而间之,这更是几乎是必用招数,解决方法大概有这么几个,一个当然是不被其间,一个是反间之,一个就是假装被间之,其实也正合了上面的主题“诡道也”,当然这一切解决方法是看具体情况即看哪个更适合更于自己有利或于对方不利来选择,另外当然也有一些极端奇怪的“间”,即“假间”,即本来就不想间之,但是却装着故意努力去间之,这个比较复杂,而且发生率少,大部分情况下目的不明确,大概一般可以忽略,而其实只要是正道,任何“间”都便会立即失效,

    而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更是要首先料到对方是“不备”的,是“不意”的,一般来说,胜利属于有准备或准备更充分的一方,

    最后一句“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更是深刻诠释了“诡道”之意,即“诡道……”

    以上的其实都是可以“先传”的,如果都能得“此传”(注意是真正得“此传”),那,兵家之胜,便在于这“不可先传”之处,回顾一下太多的战争战役的胜利,便有太多的胜利便是这“不可先传”之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