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论调 (第2/2页)
主,因为朝局地动荡,他心儿一软,只能把范仲淹贬谪出去,令大好局面一去不返——怎么说这次新政引起的动荡都没有后来王安石造成的广大,涉及的方面也没有那么多,若上位者坚持,也许还真给他们成功了。 可惜事实就是事实,再也不容更改。现在也徒让后人看了叹息而已,至少赵顼认为他有仁宗皇帝没有的魄力;当然,在韩琦看来,又是另一回事:他快要六十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只愿帝国能在他有生之年安稳度过而已,因此一听到又要行什么变革,心头第一反应就是反对。 “陛下,所谓变革,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事关重大,还需多多计议才成!”韩琦打起了太极,“陛下,不如提到朝堂,由大臣一起讨论决议,如何?另外,太皇太后历经三朝,见多识广,向她老人家讨教讨教也不无益处。陛下您说呢?” “哼!”赵顼不置可否冷下了脸,他对曹太后很尊敬,打心底地尊敬。他也承认对方于朝政很有见地,这也是他经常过去询问的原因。不过他也知道,曹太后上了年纪,如今的态度就像韩琦差不多,只希望稳定而已。赵顼自己有好几次在曹太后面前穿上军装,却吃了冷脸,给对方一通说教,要他安心国内发展,不要强自用兵。这令赵顼很不爽,只能暗自压抑下来。 “韩相公,这么说你是不同意朕的主张了?”赵顼又怒又恼,韩琦三朝为相,在朝廷上有着莫可抗拒的威望,得不到他的同意,一切都难办。这时候他想起沈欢当日的告诫,其中就有对韩琦的疑问。如今真遇上了,不由暗叹沈欢有远见,可惜的是一个多月过去了,沈欢还是没有给他一点具体的建议,真是太可惜了…… 韩琦闻言苦笑道:“陛下,不是老臣不同意,就算臣同意了,也抵不了事。滋事体大,臣一个人说了不算,还是让朝堂议一议吧,免得其他臣工说臣独断专横!” 赵顼眼角缩了一缩,道:“那韩相公是说朕独断专横了?” “不敢!”韩琦低声说道,“臣一心为公,也是希望帝国安好而已!” “难道朕就希望大宋不好了?”赵顼爆发开来,“你去三司看看,帝国的财政已经恶劣到什么程度了!你是宰相,不可能不知道吧?还有,这次西夏与辽人的敲诈,大宋无能为力,让朕遭受了多大的苦难与耻辱,这些你们都有放在心上吗?” “陛下……”看着眼前激动的官家,韩琦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朕再也不能容忍了!”赵顼狠狠地说道,“真的不能容忍了!韩相公,朕意已决,你们政事堂就好好商议该如何进行变革示意吧!” 韩琦跪了下来,道:“陛下,您这是在为难老臣呀,政事堂不是老臣的一言堂,陛下焉知其他参政会同意变革?” “难道欧阳参政会不同意于国于民都有利的政策吗?难道司马参政也会不同意变革吗?” “这……老臣不知!”韩琦只能承认,他现在并不能猜知得到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司马光如何作想,他不知道,也影响不了,“不过,滋事体大,陛下肯定他们会同意吗?” 赵顼叹了一口气,道:“那韩相公你说怎么办?” “陛下到底要把变革进行到什么程度?陛下需要什么?” “需要什么?”赵顼毫不犹豫地说道,“朕需要很多钱财,至少不要让帝国财政每年都亏空!另外,朕需要这些钱财来建一支强大的军队,能抵抗外侮的军队!就两个目的,韩相公,你能做到吗?” 韩琦苦笑说道:“陛下,这个恕臣无能为力呀!帝国财政,每年数目都在增加,但是亏空也在增加,臣又何来生财之法呢,难道陛下要提高赋税吗?” “不能提高赋税!”赵顼果断地说道,“记得当年沈子贤告诉朕,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才是真正的治理之道!” “陛下,恕臣放肆,老臣敢放言,朝中并无人能真正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韩琦一听到提起沈欢,想到的是司马光,心头不由不舒服起来。难道官家现在就是在提点自己他需要这样的人才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