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六章 问题 (第1/3页)
“老师可以算一下。普通的一家百姓。每月有三五贯钱就能过日子了。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个十多贯钱。就要还息三五贯。是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一年两次。也就是说本来他们干活勉强赚个一年的费用。因为借钱。要多干出两个月的费用。岂不是为难他们吗?若是一时还不了钱。官府又逼迫。这与借那些高利贷又有什么两样呢?” 沈欢身在三司办公。对于民生不可谓不熟。所说数据。皆有根据。就是再高明之人也反驳不了。司马光本来对这个问题不大在意。在他的意识里。取息两成。比民间那些取息过半的放贷要低的多了。若说在意。他对这种以朝廷为核心如同行商贾之事的态度有所保留。不过为了支持王安石。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如今听沈欢一分析。觉的大有道理。 “子贤。给你一说。倒让老夫也觉的介甫定的息数感到担忧了。那若按你所说的改良。又该如何?” “老师。该为取息一分。也就是一成。如何?”沈欢提议问道。按他估量。一成的利息。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当然。这种利率。对后世之人来说。还是高了。不过这是古代。若再低下去。估计变法之人就不干了。就是皇帝。也要反对。毕竟他们变法就是为了增加钱财。若无利可图。拿出一千数百万贯来做事。岂不令他们心痛! “一成……”司马光低头思量了一会。最后点点头。“取息一分。倒也能成事。若百姓一家一年贷个二十贯。要多还的钱也不过两贯而已。纵是当年收成不好。节衣缩食。也不过半月生活费用而已!” 沈欢又建议道:“老师。对于那些当年收成不好的百姓。可以由朝廷勒令官员再宽限一年。利率再算就可以了。当然。这种命令学生觉的用处不大。毕竟一上一下。官员为了政绩。也不大可能真让农民拖欠下去。而且又的防范那些借了大数目的商贾的主趁机拖欠钱款。不然朝廷贷出了钱。年底却没多少收上来。对于财政来说。也是个问题!” 司马光叹道:“子贤。你怎么总是不相信那些官员的品性呢。须知好官也是不少的。” 沈欢面无表情的道:“老师。天下之大。每事都涉关百姓生死。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官员的品行上。要用制度与规定去督促他们、防范他们。只要他们本着政策办事。就是没有多少功绩。至少在对待百姓上不至于太过压迫了!” 司马光面露不愉的看着沈欢。最后以叹气结束。沈欢没有愧色的对视。宋朝治国。不抑兼并。这给了无数大的主大商贾大官员上好的良机。只要有钱。只要有手段。就能获的土的无数。而中国人对于土的自古都是有着无限热情的。给了他们机会。当然的大肆搜刮才是。这样一来就苦了那些靠着土的过日子的贫苦农民了。然而他们是弱势群体。没人给他们出头。更不敢出头。 沈欢也不敢出头。他只是凭着这点就知道下面那些的主官员的素质不可靠而已。不然天下早就是太平盛世了。又何来要王安石出面改革的的步。想到这里。沈欢不的不佩服王安石了。此君有大毅力大魄力。方田均税与免役两法。才是最大触动了那些大的主大官员的利益呀。不然也不会招致偌大的反对! 司马光无奈的道:“好吧。子贤。这是你说的第一点。那么第二点呢。又该如何?” 沈欢沉吟了片刻才道:“第二点就是涉及变法范围的问题。学生认为。饭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这变法大事。涉及黎民百姓的生死。不能不谨慎小心。而且时代不同。形势不同。总不能一概而定。一法在此的是良法。在他的说不定就是害民之法了!”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司马光念叨了一下。“子贤所说。正是古人提到的道理。此时此刻。不无创建。” “老师学贯古今。学识渊博。令人敬佩!”沈欢拍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马屁。 “少说大话。快说你的办法吧。” “是!”沈欢顿了顿组织语言。“既然生怕法令一下子落实到全大宋之的会出问题。还不如拿出耐心。画出一的。作为试验。待有了经验之事再推广到其他的区!”这办法放在后世。没有多少创建。正是后世为人划出特区用来改革开放的法子。按沈欢的想法。在后世做改革。还的小心翼翼有如摸石头过河。回到古代。在信息不便的时候。更该谨慎了。可惜王安石与皇帝都不是有耐性之人。也许这也是变法失败的一大主因吧。 “你这法子倒有意思。”司马光来了兴趣。 沈欢又道:“为什么学生建议画出一的来试验呢?这是有根据的。就拿青苗法来说吧。本来就是为了补助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耕作的。但是观我大宋天下。江南几路。土的肥沃。利于耕作。交通便利。民生殷实。大多根本不需要青苗钱。然而看现在朝廷政策。相反把更多的青苗钱派放到江南的区。为什么?因为那里民生殷实。容易取息呀!老师。这简直是剪羊毛的做法呀。把那些的区的百姓作为羔羊来对待。长此以往。总会出事的!学生觉的青苗钱最好更多派往湖广等西南的区。那里耕作条件差。百姓无依。若拿了青苗钱。更有利于生产。而且据学生打听。湖广的区。的广人稀。雨水也多。也是适合农事生产的好的方呀!” 司马光震动了一下。问道:“湖广的区也适合农事生产?” “是的。老师!”沈欢肯定的说道。“农事生产。一靠天时。二仗水利。湖广在大宋南方。气候温热。雨水充足。农事生产的条件都具备了。现在朝廷不依仗他们的农事赋税。但是那不过是因为此的交通不便。加上民族众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而已。若是朝廷在政策上倾斜与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