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一章 绸缪 (第1/2页)
“什么。你要自选任地?”赵顼闻言又惊又怒。“沈子贤。你眼里还有朕么?能让你到一个不错的地方做知州就不错了。你还想自己选择?朕要你去哪就去哪。不然就去琼州岛!” 沈欢大感郁闷。感情对方也找准了他不愿去海南那些地方。处处威胁;不爽归不爽。却还真不敢惹怒赵顼。只能小心地道:“陛下。如果臣是要去那个地方做自己心目中的变法实验呢?” “变……变法?”赵顼一时没反应过了。 “是的。是臣心目中的变法举措。与王参政不一样的变法举措!” 赵顼皱紧了眉头。问:“就像司马相公现在做的裁军?一州之地。厢军不多。是没有多少成效的!” “非也!”沈欢大是摇头。“裁军归根到底只是节流。臣要做的也是开源。与王参政不一样的开源。” “也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这句话还是你首先与朕说的。你有把握?” 沈欢笑道:“陛下想来也是知道臣的生财之能的。” 赵顼哭笑不得:“还说什么生财。若不是你以前手脚不干净。人家御史这次怎么会弹劾你!” 沈欢又道:“无论如何。陛下应该清楚臣的生财手段与王参政的不同。他是拿钱去投资。想法子多收回来。这样见效快。不过容易出问题。而臣的生财。完全是靠创造了一些新奇的东西。从而获利。印刷机如是。清茶如是。烈酒亦如是。” 这点赵顼完全同意。未登基之前。他太子府邸的钱。有不少是从他们合作赚钱获利而来。有点犹豫了。问道:“难道你们又搞出什么新奇地东西了?朕记起来了。你还让人办了一个什么研究所。专门研究发明新事物!”赵顼越说越兴奋。对于新奇的东西。谁都好奇;何况新奇的东西。在沈欢手中。往往又能变成暴利的生财手段。 沈欢点头道:“是有些小东西。不过现在还不适合发展;中原之地更不适合。因此臣想去一个比较适合地东西。行行新地变法举措。也好为陛下解忧。臣知道陛下一心变法图强。一直以来也不敢反对。只能沉下心来思虑对策。” 这话完全是瞎话了。就算思虑对策。那也十足是为了帮助司马光遏制王安石。那还真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不过有些人。就是爱听这种话。赵顼明显高兴了。站了起来。走到沈欢跟前。激动地拍他的肩膀道:“朕就知道子贤还是以前那个智计十足的俊才。你地忠心。朕都看在眼里。你放心。这次让你出去。确实是存了磨练的心思。等时间久了。朝中纷争少了。朕再让你回来。有你出力的地方!” 这话沈欢也不敢信。时间久了是什么意思?等朝中纷争少了。又该是什么时候。有王安石的地方。能少得了纷争么?人走茶凉地道理。在官场尤其突出。等他出去。远离京城。若没弄出真正的政绩。谁会记起还有这么一号人呢?何况赵顼身边又有王安石那帮手下。如果有人经常在赵顼面前说他坏话。别说回来呢。能不再加贬就不错了。想想苏轼。能在吕惠卿搬弄下。让赵顼说出“苏轼不是好人”。就可见吕惠卿那张嘴是多么的毒! 不过人家领导都发话看重你了。总不能没有一点激动地表示。沈欢强烈装出热泪盈眶地模样。呜咽地说道:“陛下宏恩。臣定当效劳回报。这次出去。一定要大干一场。发挥长处。做出政绩。也好报陛下知遇之恩。绝不令人小看了!” “好好。甚好!”赵顼也笑了。 “那么……陛下。这个选择的地方……”沈欢小心翼翼地提示。 赵顼大手一挥:“好吧。你说。你想去什么地方!” 沈欢请赵顼拿出大宋地图。看了看。手指一个地方。道:“这里!” “什么?扬州?不行不行!”赵顼怒了。看到沈欢手指地地方正是淮南路的一个东边。那里“扬州”两字如斗一般大。 沈欢吃惊地看着赵顼。笑道:“陛下就算给臣去扬州。臣也不敢去呢!怎么说也是大宋有数地大州之一。去那里。搞砸了无法交代。再说那些地方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去了也难以见效。” 宋以前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与成都。经济发达之程度。一直冠绝于当世。到了宋代。扬州几经波折。依然是有数的大城市。这些地方。官场关系交缠复杂。地方势力大到令人头疼的地步。他一个年轻官员去那地方。不说搞出政绩了。能不能服众都是两说!何况扬州也还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之地。不去也罢。 赵顼松了一口气:“不是扬州就好!子贤。你也知道。现在百官都在看着朕如何罚你一个大闹朝堂之罪。如果让你去扬州。别人会说朕偏袒于你。那么这次外放也就毫无意义了。不是扬州。你要去哪?” 沈欢又指了指淮南路靠海的一个地方。赵顼愣了。这是一张很简单的地图。沈欢所指之地。竟然没有资格标上地名。只好另换一幅详细的地图。谢天谢地。这次终于知道那个地方的大名了:海州。 “海州?”赵顼很是疑惑。转身从书架的一格里抽出一本淮南路的详细汇报。“子贤。你确定你要去这个地方?海州只有几个县。人口不过二十万。每年赋税。也只有十几万贯。虽然地势平坦。不过靠着大海。条件说不上好。只能算是中下的州府。你真确定是这个地方?” “就是这里!”沈欢自信一笑。“臣已经调查过了。这里很合适做臣的实验改革。” 赵顼道:“去这里。确实有点流放的意味了。你能说说你打算具体怎么做么?” 沈欢笑了一笑。这个时代。除了江南地几个州县。其他毗邻大海的。都让不少官员畏之如虎。因为临海。风雨之险太大。一个不小心。造成灾祸。那就是失责了。不过沈欢不同于常人。在他那个时代。有海的地方就有了资本----发展的资本。这个资本。沈欢要充分发挥领先这个时代近千年地优势。做出令世人震惊地功绩。 是的。是令世人震惊!前日日朝堂受人围攻。沈欢对这个时代大感失望。既而就发誓自己一定要大搞特搞。做出令人侧目又心服得无话可说的功绩!为此他已经谋划了好几天。如今选择地方。不过才是个开始而已。 沈欢没有正面回答赵顼地问题。道:“具体怎么做。臣还说不上来。只是有个大概的想法而已。不过臣可以与陛下来个约定。” “什么约定?” “请问陛下。现在海州上交朝廷的一年赋税是多少?” 赵顼又翻了翻手中的本子。道:“不多不少。粮布之类地一道加起来。刚好十五万贯钱。” 沈欢又问:“相对大宋其他州来说。规模如何?” “一般。中下而已。” “如果达到三十万贯呢?” 赵顼惊了一下:“那算是大城了。洛阳也不过如此。” 现在朝廷一年的收入不过八千万贯。全大宋有两百多个州。平均下去。每州也没有三十万贯。当然。收入不能这样平均。有些贫乏的州弄不好只有几万贯。而有些州则高达百万。像江南几路有海外贸易地州府。赋税则高。不过那也是少数。毕竟财政很多还来自其他盐铁茶酒之类地东西。总之。赋税有三十万贯。已经足够让朝廷重视了。 沈欢笑了。道:“如果臣能让海州一年上交三十万贯的赋税。陛下如何?” “在民不加赋地情况下?”赵顼愣了之后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