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九章 报表 (第2/4页)
沈欢凝重地道:“伯和兄,小弟这个岳父地性子,你也清楚,他不是那般容易妥协之人,这些年来不管御史言官如何弹劾,他都是一如从前般大力推行新法,甚至连宰相遭弹劾就要在家待命地规矩都不顾。你说这次他为何会发狠要逼官家在子瞻兄与他之前做一个选择呢?” 欧阳发道:“也许是子瞻的选择令他恼了吧。子贤,你也知道,子瞻年前选择了司马相公。而不是他!” 沈欢反问:“那之前弹劾他之人,难道就选择了他?连他地弟弟都与之不和了呢。还有范纯仁,还一直在弹劾,依然可以留京,也没有赶尽杀绝。为何这一次就不同 欧阳发脸色也凝重了许多,猜测不已:“子贤。你说是否王介甫特别看重子瞻呢?或者说他们一方觉得子瞻的威胁最大?” 沈欢浑身一震,像是明了:“威胁最大?” “他的威胁最大……最大。是了!”沈欢一拍手掌,大是恍然。“原来如此!” “子贤,你想到了什么?” “伯和兄。你说这个威胁最大,小弟觉得甚为有“为什么威胁最大?”沈欢设问一下,接着回答,“因为才干与名声!有才干者不一定能成事,因为他没有名声去让大家都支持他;有名声者亦不一定能成事,因为他的才干不一定就会令官家欣赏,比如说司马相公,小弟也就明说了吧,论名声,他不在王介甫之下,论才学,治史与稳妥已不逊色,可单论经济之才,就要差上不少。因此就算他是宰相,得官家信任,王介甫也不真正觉得是最大威胁。而苏子瞻就不同了,论才学,他在仁宗朝就上策要改革,比很多人都要早;论名声,他是令尊的学生,自入京即声名远扬,虽还比不上王介甫,但活脱脱就是另一个王介甫了。这才是最大地威胁呀!” 欧阳发沉默半晌才点头:“果然如子贤所说。苏家兄弟,就是当年仁宗老官家也颇多赞誉,看了他们的策论,回到宫中就对身边之人说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这事一直都在传扬,以为是子瞻美名得以盛传地根本。” “为子孙得两宰相……”沈欢心里一震,大是苦笑了,“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伯和兄,仁宗老人家这话,是成全了子瞻兄,可也害了他 欧阳发心里一惊,大是不解:“子贤这话何解?” 沈欢说道:“刚才小弟还有点空洞,现在明白了。就因为这话,就算王介甫不介意,难道他下边之人对苏子瞻会感到安全?伯和兄你也说了,仁宗官家的话,一直流传在外面,相信连当今官家也听说过。有才又有名声,却以之作对,谁都会不安呀。难怪会一力打压子瞻兄了!” 欧阳发却问:“这与子贤说不妥有何关系?” 沈欢道:“关系大了!伯和兄,威胁大了,到哪又不是威胁?这个天下就这般大,以苏子瞻地才干与名声,到哪都会成为焦点。天下瞩目。若是到地位为一知州,做不出成绩也好,人家会认为志大才疏;做出政绩了,一个知州又最容易升入朝廷,依然会成为他们的威胁呀!你说他们会想不明白这点吗?” “也就是说,就算子瞻做了知州,他们也不会放过他,直至彻底打倒为止?”欧阳发愣愣地说道。 “别地不敢说,只要有吕惠卿等人在朝,一定会这样做!”沈欢肯定地说道。其实这些分析,还有一点原因他知道却不好说,那就是苏轼本人的原因。才华也罢,名声也罢,都只是让对手顾忌而已,如果不出错,还不至于沦为别人的耙子。 偏偏苏轼就是一个大嘴巴,心直口也快,有什么说什么。看什么不顺眼就要数落样,乌台诗案的出现,除了冤枉的本质,不无苏轼在外地经常写文章说新法不是地原由,或者与人交谈就要泄露出自己的心声。若在政治清明平和之时,还不至于成祸,可到了党争激烈的时候,就没有他存身之处了! “那子贤打算怎么做?”欧阳发有点慌了,他清楚沈欢对朝政一直有着冷静的观点,他的分析。十之**不会相距太多。 “还得好好谋划啊!”沈欢叹声说道,“知州与通判都太显赫。又引人注目,可以直入京官,暂时还真不适合子瞻兄。否则就算脱离了京城的险恶,也逃不了有心人的陷害!官家难得平和的心态,估计在这一次纷争中又会失去平衡了。可以想象,他会倒向王介甫一方!王介甫也好。司马相公也罢,他们要做什么。都是官家的一句话而已。官家才是这个天下的主宰呀!” 欧阳发沮丧地道:“其他地方都不能去,那还不如来海州算了。这个官场真是太复杂了,为兄一直都不愿意深陷其中呀!不如叫子瞻来海州做个教书先生算了,与家父一道打理这个大学,不也是快事?” 沈欢知道欧阳发说地是气话,不过仔细一琢磨,心里却有点发亮了:苏轼来海州?可行否?海州现在有自己在坐镇,苏轼来的话,在自己地地可以给他诸多维护;何况海州现在是快福地,容易出政绩,苏轼来这里也完全可以放得是来这里做什么? 以苏轼的才华,知州与通判都不可能了。那么海州还有什么能发挥苏轼才干的职位呢?其他副职就不必说了,通观海州的官职,也只有知县合适他了。可是如果自己给苏轼某个县官,别说苏轼会不愿意,就算自己都觉得太过屈才不可取了。 这样的话原本地职位就没有什么符合标准的了。难道说自己另外又鼓捣出一个职位来,就像海州海军地指挥使郭逵一样的与朝廷规定不一样地官职? 做什么呢?海州还有什么可以创造一个既不太过荣耀又有可为的官职呢? 沈欢想到了大学,不过这是私办地,与官府扯不上关系;想到了海军,奈何苏轼只是文臣,与兵事扯不上关系,估计他也不会去这个海军。 海州还有什么是希奇的呢?想来想去,沈欢看到桌上的文案,这是海州去年赋税汇总的记录。现在年关已过,再过些日子朝廷就会由各路转运使解押地方财政入京!新年过得舒服的沈欢恢复办公之后事务也异常繁忙,欧阳发未来之前,还在核对海州赋税的数据。 海州以往地赋税一年大概前年沈欢来了之后,经过一年多的大发展,各项成就也都体现了出来。不说其他,单是这个通过修路吸引各路商贾过关地赋税就增了好几成,还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