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章 奏信 (第2/2页)
从中拿出了奏章,很厚的一本。 刚想打开,抬头看见底下大臣露出疑惑与期待的目光,不由笑了,道:“朕也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先看看再说。诸位稍待。” 众臣连说不敢。 奏章确实是沈欢让人送过来的,时间已在把海州的赋税财政都交予了转运使之后,因此就算快马加鞭,也比转运使急匆匆上报地速度来得慢了。不过就像后世他在大学里考试的主张——分不用多,也不必少,及格就好。这次也是一样的性质,不用快,也不慢,刚好赶上庭议了,就是这般凑 奏章很长,大多是沈欢与欧阳发商议出来的筹办海关的章程。接着解释两百万贯的来历,是真的,大多是从海贸获利而来。如此暴利,怎能不设立一个特定的机关来管理说出了海盐的事情来,不过又与官家说此事还需保密,最好连诸多大臣都不要让知道,免得泄露了消息促使朝廷盐利损失! 最后才是提议把这个海关设立在海州,与海军相辅相成,当然,这个海关使的最佳人选,非苏轼莫属了。一来苏轼素有清名,在这等肥厚地职位上一定能保持清正,不贪图利益;二来如今苏轼在朝中形势不大妙,为了体现皇帝陛下的厚爱与维护。应该让他出来避一避风头,就像当年他沈欢一样,都是皇帝贤明地表 这些内容都让赵顼看得眉开眼笑,什么都忘了,心里只有一个声音:“两百万贯,一年……海贸,海关……” 奏章里沈欢还坦白,其实获利有三百万贯的,不过有一百万贯投入到海军身上了,之前五十万贯。后来又多给了五十万贯。要让海军快速发展,达到上百条战船的规模,因此牺牲了一些财政,还请陛下莫怪。 赵顼当然不会怪了,海军寄托了他威武的理想,他也极想海军能尽快投入到战争之中,为他开疆拓土!再说了,当年与沈欢约定,只要海州财政翻一番。剩下的钱都归他支用。如今他只花了一百万贯,其余两百万贯都上交朝廷,足见他地忠心啊,知道他这个皇帝日子也不好过,送来钱财解决困难!约定,这下赵顼清醒了,从臆想中恢复过来,抬头又看见底下四位大臣迷惑的目光,他不由哈哈大笑:“诸卿……哈哈,曾三司。你不用自责了,海州赋税地数字是怎么一回事。沈子贤奏章里都解释了!朕都明白了,哈哈!” 司马光闻言嘘了一口气,看官家这般高兴,想来是没有怪罪的意思了。 曾布就好不失望了,他哪里有什么自责。现在看沈欢无事,才万般失望呢! 至于王安石与韩绛。则是心里咯噔一声,相视一眼。感觉不大妙了,官家这般高兴。难道说……海州去年地赋税,真的达到两百万贯是真地?”韩绛声音都有点颤抖了。 “当然是真的!”赵顼大笑着说道,“两百万贯呀,这是多么大的数目。真给他做到了,他沈子贤真做到了,没有让朕失望……不,这已经让朕大是震惊了!” 得到确切的回答,底下几位大臣饶是见多识广,也给吓住了。一个不算发达只有四县地一个小州,本来只有十五万贯左右赋税的海州,竟然在沈欢的经营下,一年就上交了超过十倍的财政,这……简直太扯了吧! 但是官家的表情都说白了,这事是真的,千真万切!吗?已经非凡到令人沮丧的地步了!不单王安石沮丧,就连司马光都有点泄气了,活了大半辈子,比一个年轻人逊色也就罢了,却是逊色这么多,怎么能不令他们无奈! 赵顼生怕吓坏了这些臣子,本想把奏章给他们看看,可想到上面写着海盐与海军之事,这些事需保密。海军之事这些大臣都是信得过之人,大可说得,但是海盐嘛……像韩绛这些大家族之人,生意涉及颇光,一旦知道了海盐之事,难免会有举措,也许会造成盐市的波动,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一个犹豫,暂且不说了,只是交代了海贸一事,单单说海州能获利如许,是沈欢以海州官府地名义,与民间商贾一道联合出海,到南洋等地去做买卖,为朝廷得来这么多的钱财! “海贸……”海外贸易一事,自此让大宋几位臣上了心。 想起沈欢提议建立海关一事,赵顼就要提出,不过沉吟一会之后道:“诸卿,朕现在很兴奋,脑子都不知道怎么用了,乱得紧,有些事要好好想一想。你等先下去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