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_第二百四十三章 二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三章 二年 (第1/2页)

    下了整整一个月的淅淅沥沥的小雨终于停了。天空放晴,万里碧蓝,和煦的暖风从东边吹了过来,扑在人面,软酥酥有如情人的手。

    三月已过,暮春已尽,迎来的是温热的初夏。绿了杨柳,暖了江水,乐了人儿。

    地处东海之滨的海州城沐浴在温热的海风之中,吹燥了整个城市。地面没有了潮湿之气,看起来更干净剔透了。

    此时已是大宋熙宁二年四月,天下之事已经大为变化。就算海州也不再是两年前的海州模样,这一点苏轼最清楚不过了。

    两年了!

    不知不觉,两年时光就匆匆过去了。而他这个大才子,也在海州度过了两年。作为海关总指挥使,他这两年过得并不轻松,深入到沈欢的海关部署之中,才发现有更多的事务需要他去了解与实行。

    也是这个深入,这两年他过.得既充实又繁忙。两年的实干,着实让他也跟着有了大变化。至少如果熟悉他的人,肯定会对他的变化感到惊奇与陌生。

    他不在是两年前那个只会空喊.口号的才子书生,而成为了一个沉稳的实干家!

    这一点,苏轼也深知自己的变化。

    徜徉在海州城宽阔的水泥大.道上,干净,舒适。忙里偷闲的苏轼一路逛着,不时对城里头异于他地的事物看上两眼。

    海州城越来越繁华了,行人如织,车水马龙。也许比.不上东京开封,但却不输于他见过的大城成都了!

    难得好天气,游人颇多。

    苏轼现在是海州城里人的老熟人,虽然名气还大.着,却也不至于像两年前刚入海州城那般令人围观了!

    和沈欢不同,苏轼最喜欢热闹,也难以沉静,两年.的工夫,足够他把海州每一草每一木都摸透了,何况人乎!城里人也知道这个蜀地才子的性情,除了一开始的热闹围观外,后来慢慢熟了,新奇劲儿一过,现在他走在大家上,人们除了会与他打上一两声招呼外,也没有其他大的异动了。

    和风很暖,人情也很暖。

    苏轼陶醉于这.片天地的人情,逍遥地走着,不时与行人打个招呼聊上几句,末后才继续上路。

    到了最繁华的大街,更热闹了。

    形形式式的人们都在这里忙着交易。除了本地人,也许还有扬州人,苏州人,海州人,京城人,成都人……甚至要汇集了整个天下的有识之商贾,都在这里进行货物的交易。

    而交易的事物,也是应有应有。除了本地的特产,蜀地的锦,北地的酒,南地的瓷……这些都属平常,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则是外国的希奇事物,比如香料、象牙、番果……

    这个海州,已经成了大杂烩的交聚之地。如果你比较幸运,甚至能在某个交易场所见到异于大宋人的西地居民,像大食人,还有穿着古怪的南洋之人。他们都是来大宋进行商贸的外国人,在这里把大宋的特产瓷器与丝绸运送出去,或者把外地稀有的货物送到大宋。总之是进行调剂有无的商贾之事。

    这些人与物在苏轼眼里,当然算不上罕有了。这两年,他统管海关,见到的事物更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子贤真是好手段呀!”这话已经成了苏轼日常的口头禅了。在他眼里,海州的变化都与沈欢脱不了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沈欢,就没有如今不输于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都城的海州!

    给他三年时间,他能给你一个天地!

    这就是沈欢在海州三年的写照。

    这真说得上一个天地,一个异于他地的天地!这里也许没有开封的厚重繁华,不过也没有那般琐碎。何况若论城里的规划,开封很乱,着实比不上海州的整齐!

    宽阔笔直的水泥大道,林立两旁的规划齐一的建筑,经过修整的花木,让这个干净的城市有了无限的绿色生机。

    一切的一切,都是新奇的,都充满了活跃的气氛,与这个老大帝国不大一样!

    旭日穿透层云阴霾,照亮了整个天地。

    红通通的阳光斜倾在海州城,使得整个城儿都明亮起来,连带人眼也光明了几分。

    苏轼孤人一人,来到了城南。

    这里有一个不小的车行。

    马依然稀少昂贵,大多是由牛来拉车。三三两两,进进出出,显示了车行生意的兴隆。

    “苏大人,您来了,这回去哪?”一个车夫模样的男子一脸笑意地问。

    苏轼来过几回这里,大家都熟知他的身份。苏轼是豪爽旷达之人,从没有高人一等的气势,三教九流都识得一些。

    “李三,难得你还认识苏某!”苏轼哈哈笑了起来。

    李三恭敬地道:“苏大人说笑了,以大人的名气,这个海州城,有谁不识?应该感到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