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_第二百五十章 海州模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章 海州模式 (第1/2页)

    落州速度是妆期增训的本题,整整利冰报纸。全是围绕这一中心为文。

    大量的篇幅都是介绍这三四年来海州的变化,或者说是成就。其中就有欧阳发亲自攥写的一篇。上面直点主旨说:“海州速度。犹如风也。春风一过,东海之滨,即起大城!”

    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海州建设的速度。其中最有力的就是数据,列举的各项数据,无一不表明海州如今的发展,简直可以说得上是奇迹!

    每岁上缴朝廷的税收是三百万贯钱!而海州所在的淮南路,一年也就五六百万贯而已,一个。海州。就占了其中大半的份额。

    另外就是人口的增长速度。四年前,海州城的人口不过数万,整个。海州的人口,也不过十多万,如今,单是海州城内,居住的人口就有三十多万,算上海州其他县村,整体人口超过五十万!

    而海州城的建设,以前的小城,如今已经发展到有两个卫城的地步了。特别是围绕海州大学建设的新城,就容纳了十多万的人口,其中有居住地,有商铺,有酒楼,各行各业,都能在其中安居乐业!

    海州人的收入与消费,岁入上百贯钱,更是与京城百姓相差无二!

    这一切的成就,只用了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就快追上开封建国上百年建设的速度了!

    海州速度,天下第一!

    这一切的成就,造就者当然是它的执政者,执政措施与方略。一言以敝之:海州模式!

    整个增刊,书写了城市布局,以及厢军的转变使用,还有发展经济的便利措施与优惠,凡此种种,皆是海州模式的最佳诠释,也是造就海州速度的最大原因!

    整个增刊,很明显,是对海州建设的歌功颂德,对其大力愉扬,觉得用尽所有的赞词都不能抒发他们的敬佩之情。

    不得不说,欧阳发这些年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适合幕写新闻稿的文人,连他自己。也受了感染,把整个增刊搞得有声有色,令人见之不由激动难耐,恨不得飞去一看究竟!

    特别是他们在最后呼吁:“当今中外执政为官者,欲要发展民生,宏扬政绩,海州模式,不可不明,不可不看。不可不鉴!”

    三个“不可”直着得赵殒心痒难耐,拍案而起,激动得浑身颤抖。差点耍掀翻了御书桌,紧紧地攥着报纸,抓得纸张都皱了也没知觉。

    黄心在旁边看得吓出一身冷汗,以为赵顾又发了什么病,赶紧上前扶住他。关切地问:“官家,怎么了?”

    好半晌赵顾才回过神,又摊开皱巴巴的报纸,看了几眼,犹不敢置信,瞪大着眼珠,倏地回问:“黄心,这份报纸,你看了么?”

    黄心点头应是。例行的检查,他每天都会做。

    “你相信么?相信海州真的比得上半个开封了么?”赵顾焦急地问。

    “不,,不大相信!”

    “是啊,联也不敢相信!”赵顾喃喃地说着,“海州每年上缴税收三百贯左右,这个,联是了解的。沈子贤生财的本领,联也早就领教过!可是从来没有人和联说过。他把海州建得与开封差不多了。五十万人口的州。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赵殒已经有点难以遏止地激动了!

    “海州速度”海州模式”赵颍抱紧了双手,“给他一州之地,他能给联一路的钱财,如果,,如果,”

    黄心缩了缩脑袋。不敢接话;心里也对海州沈知州暗暗佩服,说实在的,网看这份报纸,对上面关于海州的描述,他一开始也不大相信,认为言过其实。可仔细一琢磨。又不能不信。这份报纸通行天下,谁又敢冒这样大险在上面撒谎?

    不要命了么!

    既然没有人疯到不耍脑袋,那么,也只有相信这是事实了!

    这沈知州的手段,啧啧,真是”,

    赵殒一激动就面红耳赤。还要来回踱步,越走越快的他突然停下来,道:“黄心,去和朝臣说。今日的早朝联不上了,让他们散去!”

    黄心惊讶抬头,眼前这个皇帝,堪称史上最勤奋皇帝,从没有为了享乐而耽误早朝。没想到今日看了份报纸,就例外要停一次早朝。

    惊讶过后。黄心反应过来。大声说道:“是,官家!”

    赵殒叫住正往后退的黄心。沉吟半会,严肃地道:“其他朝臣散去,让司马相公来此处见联!”

    “是!”

    福宁殿外,百官群集。

    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

    此时天已大亮,晨曦照耀。雄伟庄严的宫殿染上了一层红晕,一切是如此快活与欢乐。

    司马光却一脸忧色地站在一隅,显得极其担忧。

    他看上去老了许多,短短几年,令他弹精竭虑,人也显得更沧桑了。才五十多岁的他,头发已经快要尽白,脸上的皱纹一道道雕割在风桑的岁月里,身子也有点佝偻了,但他的脊梁依然坚挺着,犹如见证无数风桑的松拍,挺立傲群。

    一身紫服的他,身为百官之首,看上去是那样的威严,那么的凛然!

    在他面前站着的是已到中年的范纯仁,短须,方脸,炯目,正气绕身。不屈盈骨。

    “唉!”司马光叹了一口气,声音有落宾与萧索,“尧夫,这次只怕要难办了。你与王介甫闹得太僵,官家那里只怕也不好说话”

    范纯仁傲然一笑,道:“相公,如果忍气吞声,范纯仁也就不是范纯仁了!”

    司马光苦笑:“你的风骨。谁人不知。不过你若也走了,我这个平章事,再做下去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些年你我遥相呼应,这才能坚守一隅阵地。若你也走了,老夫独木难支,只怕下的命令,连政事堂都出不去咯!大宋开国以来,老夫这个相爷也算是做得最窝囊了吧?”

    “大人”范纯仁为难地应了一声,心里也尽是发苦,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面对王安石一方的强势,宰相抗不住参政的合力围攻,而他作为御史的头子,底下的御史竟然也有大半不听话!

    做头子做到他们这份上,有宋以来,还真独此一份呢!

    “王介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