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华_第十七章 举兵伐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举兵伐逆 (第3/4页)

i>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一趟,见谢贵和张昺二人似乎还在定计,他装作参与谋划的样子,将张昺谢贵的计划牢记在心,入夜时分,再次赶往燕邸。

    燕王已经睡下了,张昭华和高炽两个回到世子所,听闻门禁禀报,不由得面面相觑。

    高炽道:“张信乃是朝廷委派的指挥使,虽与燕府有旧,但是自从去岁十一月调来北平,按例只来了咱们府里两次,其他时候唯恐避之不及,倒是老太太来的多一些,这次却连番扣请,不知是何缘故?”

    张信与燕王划清界限,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张老太太似乎很是亲近王府,来见王妃的次数比较多,张昭华也是见过的,她同时想起来好像白天时候,这个张信也来拜访过一次,只是当时燕王托病不见,怎么这都已经敲了更了,张信又去而复返了呢?

    “恐怕有什么变故,”张昭华一把挥开给她脱衣服的宫人,道:“张信必欲见人,则必有事情相告。”

    她把衣服又重新穿上,和高炽两个匆匆赶往端礼门,一路上几盏灯笼晃晃悠悠,使得张昭华的心也忽上忽下,等到了门口,却发现大门紧闭,只有一声声急促的敲门声,张昭华招来守卫道:“就只有张信一个人吗?”

    见这守卫点头,张昭华就吩咐开门:“既然孤身前来,有什么好怕的!”

    高炽本来想阻拦,但是大门已经开了,张信疾步窜了进来,见到高炽,不由得眼前一亮:“世子殿下,我知道燕王并没有病,如果真有的话,请实言以告!”

    这样直率的话,叫高炽猝不及防,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而张昭华立刻道:“指挥使大人深夜前来,难道是为了看一看燕王究竟有没有真病吗?”

    张信之前也见了张昭华一次,此时便道:“世子妃殿下,事急矣!我必要面见燕王,陈说利害!”

    张昭华听到这样急迫的口气,心中大震,“是不是朝廷要动手了!”

    张信双眉一耸,刚要说话,却见远处一盏灯笼临近了,来人居然是马和——他见到张信,就道:“燕王殿下请大人一见。”

    看来燕王已经惊醒,而且似乎也意识到了张信屡次请见的不同寻常,几人急忙上了肩舆,飞也一般地赶往存心殿,终于在病榻前面见到了燕王。

    张信当即拜在榻前,道:“殿下虽然不肯讲实情,但是臣却要如实以告。如今臣奉朝廷密旨捉拿殿下,殿下若果真无他意,请随臣赴京;若另有主张的话,请殿下不要相瞒。”

    张信这一番话显然出于诚意,打动了燕王,当张信将朝廷密旨出示,燕王更是从床上翻下来,下拜道:“生我一家者,将军也!”

    燕王遽然而起,立刻召见道衍、张玉、朱能等人,急定起兵之计。张信不能久留,否则张昺谢贵很有可能会察觉,走之前他又道:“殿下府中,有朝廷的耳目。”

    燕王笑道:“我已知之,将军勿忧。”

    等到道衍来到存心殿,燕王已经披甲起立,遣马和动员阖府,全府上下无论男女老幼,全都起床,cao戈待旦。燕王遣张玉去清点府内所有护卫,配备兵器,准备应变。

    燕王将朝廷密诏交给道衍看了,道:“如今朝廷定了决心,张信说明日便要调集卫卒入城,真是下的快手!”

    道衍仔细看着密诏,道:“朝廷既然下了逮捕燕王的旨意,那么一切折中调和、委曲求全的办法都已无效,现在殿下已不是当断则断了,而是不断也得断,朝廷已经断了我们的后路,生死存亡、胜败荣辱,俱决明朝。以贫僧之见,举兵罚逆,刻不容缓。”

    燕王点了点头,却见张玉、朱能两个疾步而来,道:“末将已经清点府中所有护卫,总共八百零六人!已经尽出甲衣,随时待命!”

    燕王就道:“八百零六人对抗三万人,弹丸之地要对抗北平城——”

    没想到金忠却道:“殿下此言差矣。朝廷命都督宋忠率兵三万屯开平,这三万人马中,倒有一万多乃是殿下旧部,且王真、谭渊、徐祥他们,也在怀来,召之即来,殿下登高一呼,谁敢不从?殿下又说王府弹丸之地,殊不知殿下经营北平一十五载,人心归附,百姓无不愿为殿下而死,同心一力,众志成城,朝廷虽然兵多将广,又能如何?”

    燕王看向马和,马和当即道:“王府所储粮草,足可支用两月,工事已经加固,并时刻有人守护,男女老幼,正在全力安置。”

    燕王对诸将道:“请各位兄弟想清楚,一旦举兵,再无退路,若是失败,不仅会碎尸万段满门抄斩,而且会世世代代被人唾骂,后人一旦提起我们,必然以贼寇、叛逆之名相加,且我等与朝廷为敌,以一隅敌全国,胜算渺茫,天命——”

    “天命在吾,”道衍打断燕王的话,“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遁一,此一即为生机,若不然,也不会有张信临机报信之事了,这就是天道留给殿下的一线生机。”

    金忠也随即道:“殿下,岂不闻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殿下若不效周公伐管蔡,谁知殿下身受不白之冤呢?”

    当年周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意欲自立为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如果周公在人们对他有流言时死了,人们便不知道他是忠心的,而王莽假如在谦恭的时候死了,也没人知道他有篡位的野心了。金忠此言,就是劝燕王举兵以证清白。

    高煦道:“举兵罚逆,虽是一条险路,但坐以待毙,更是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鱼死网破,跟他们拼了,拼个你死我活!”

    燕王想起自己几个兄弟,几乎都是毫无反抗地束手就擒,唯独一个湘王有胆子反抗,但是却玉碎瓦全,自己不论举兵成功失败,总算是对朝廷沉重一击,就算是失败了,也让朝廷之后再对藩王下手时候,能多少有些顾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