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3章 皇上的检讨书 (第1/3页)
承德市井。 花水红坐在大街上一个碗坨摊儿上要了一碗煎碗坨。然后,她学着别人,把小桌上摆的各种调料瓶中的蒜汁、麻酱、香油、醋、芥末、辣椒油等每样都浇上点儿,又从筷子笼中拿起一把精致的筷子长短的小竹叉插起一块碗坨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姑娘,好吃吧?” 花水红cao一口苏州话答道:“好吃。好吃。这东西叫什么?是用什么做的呀?” “姑娘南方来的吧?” “苏州。” “姑娘问这个,算是问对人了,若是问别的摊主人家是不会告诉你的。” 花水红好奇地问:“为什么呀?” “怕你学了去呗。其实呀……就是告诉了你,你也学不去。” “为什么呢?” “你吃的这东西叫碗坨,是承德的特产。它是用我们这儿坝上有个地方叫一百家子的地方特产的上好荞麦面做的,别处种不出这种荞麦,而且做法也很复杂,光那和面的方法就够给你讲半天的……嗨,说了你也不懂;我呢,也就别废话了。姑娘您慢慢品尝。” 碗坨摊前的大街上出现了两个清兵,一个拎着浆糊桶,另一个拿着一摞纸,停在对面的墙下…… 拎浆糊桶的清兵将桶放在地上,用刷子往墙上刷浆糊…… 另一个清兵从那一摞纸中拿起一张贴上去,然后,用笤帚扫匀…… 贴好了,又往前边去贴…… 不一会儿,那张写满字儿的大黄纸前渐渐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人…… 花水红吃完,也好奇地凑过去观看。 只见从人群里挤出来的人脸上都现出满意的笑容,有的翘起大拇指,有的点头叹息着走开…… “要说当今皇上,没得说,明君哪……” “摊上这样的皇上,是咱百姓的福啊!” “这乾隆皇帝,心里还真惦记着咱老百姓。听说前不久,有个掌鞋的,在二仙居掌鞋受人家欺负,乾隆皇上碰见啦,就写了副对子送给他……打那,这孤寡老两口就过上好日子啦……” “能把老百姓装在心里那才是好皇上哪!现今万岁爷他实行的兴农减赋的国策,那才叫大爱呢!啥叫爱民如子呀?瞧,昨夜他觉得全城搜查扰了民,这不又贴出自谴书了吗?连夜都没过啊!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万岁爷也是血rou之躯呀,丢了心爱的人能不着急吗?一着急一冲动做了错事儿人家敢跟老百姓认错儿这就不含糊——谁敢保证一辈子不做错事儿呀对不对?难得的是人家当皇上的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放下九五之尊向老百姓道歉,这可就难能可贵喽,你想生气也生不起来啦……唉,咱们就算赶上好时候了,摊上个好皇上能过上好日子就是咱老百姓的福份哪……” 花水红越听越纳闷儿,于是挤到前边,黄纸黑字,一个个打入她的眼睛…… 旁边的人群还是在挤着,嚷嚷着…… 一对江湖武林模样的师徒也在吵吵着…… “徒弟,你给师傅念念。” “师傅,您什么时候教我念书识字儿来着?这会儿让我念——我认识它它不认识我呀!哎我说有识字儿的吗?给大伙儿念念呀……” 师傅见到一个学究儿模样的人,对他一揖说:“这位先生一看就是个识文断字儿的人,劳您驾给我们大伙儿念念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呀?” 大伙儿也一齐说:“对,快给我们念念吧,要不我们在这儿站着还不是黑瞅白瞅吗?” 那学究模样的先生咳嗽了一声,一说话,露出一口唐山口音:“好,那我就给大家念念,不过我得跟大伙儿先说清楚,我是唐山人,来承德这儿做皮货生意的。我这口音可不比你们承德本地人,说话跟北京人一样。大伙儿就凑合着听吧啊……” 大伙儿一齐说:“行啊,您就快点儿念吧,我们就凑合着听了……” “那好,既然大家能凑合,那我也就不怕献丑啦。人家当皇上的都能写出来,咱就替他老人家念念,也算义务替他老人家当一回差吧。好,书归正传,我这就念啦啊?” “你就快念吧!” “别卖关子啦!” …… 唐山皮货商念道:“这上边这三个大字儿呀,写的是:自谴书——” 有人问:“啥叫自谴书啊?” 唐山皮货商:“就是……这是皇上他写给老百姓的一份儿检讨书……也就是皇上他在做自我批评的意思……” “啥叫检讨书呀?” “啥叫自我批评啊?” “就是……皇上他自己责备自己……也就是皇上他给咱老百姓赔不是的意思……哎我说你们不要老打断我好不好?下面我就不解释了——照念不误了啊—— 自谴书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由于宫里丢了重要的人,朕很着急,便下令全城搜查,无论官员百姓,一律敲门入户,进宅‘找人’。经宰相刘罗锅提醒,朕现在心里甚觉不安,认识到夜半更深大举搜城甚为不妥,实属扰民之甚。为此朕深表愧疚,决定拜庙后三日不食,自谴自惩,以赎扰民之罪。望承德臣民鉴谅。另,在找人过程中,若有假公济私,勒索民财,强取豪夺之事者,可直接到宰相刘罗锅之刑部告状,一经查实,立令加倍返还,并绝不姑息,定严惩不贷!钦此。 乾隆御笔即日” 那唐山老客念完了,大家议论纷纷,都非常感动…… 一老者感叹道:“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