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2章 进军医疗 (第1/2页)
平衡者的存在,让周鸣大为警惕,赶紧采取了一些措施,提前进行应对。 首先是把迅捷钱庄的分支钱庄,开遍每座城市的计划取消,停止了战略扩张。 其次收紧贷款业务,提高贷款门槛,限制单笔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50万信用点,还款年限,不得超过3年。 最后就是收拢流动资金,并让迅捷钱庄,推出了一些&l存款三年,年息3%&r、&l存款五年,年息3.5%&r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利息更高,但一旦存款,中途不得取出,否则不仅没有利息,还要扣除2%的违约费。 果然,短短一个月不到,52区的各座城市,城市管理系统的法律系统,《反高利贷法》中,突然新增的一条法律规定,让无数贷款者,欢呼沸腾不已: 任何形式的贷款,不论有无利息,不论个人或是机构,发放三次以上者,即为非法,贷款者无需偿还 这条法律条文的意思,一句话的理解就是:贷款超过三笔、客户不用偿还 法律专家们在电视上耐心讲解,网络上则一片沸腾。 &l这么说,我从迅捷钱庄借的20万信用点,可以不用还了?&r &l哈哈哈哈,我的房子和悬浮车安全了!迅捷钱庄不能拿我怎么样了!&r &l早知道这样,当初应该多借点啊,才借了30万,我亏死了!&r &l不好!迅捷钱庄损失那么大,只能从存款那,挪出部分,填补亏损了,我得赶紧把我存在里面的钱,全部取出来!&r &l迅捷钱庄存了钱的,赶紧去取钱啊!排队的人都要把窗口挤爆了,去晚了,就没钱取了!&r &l据说迅捷钱庄,在贷款方面,亏了3万多亿,迅捷钱庄是倒定了,再不去取钱,一个点都剩不了了!&r 各座城市,谣言四起,恐慌蔓延,面对巨大的挤兑风潮,即便钱庄经理钱大浪,再怎么给用户喂定心丸,都阻止不了这场挤兑,越演越烈的趋势。 仅仅一周过去了,钱庄的储户数量,流失了96%,储蓄金额,流失了99%。 但让幸灾乐祸者们震惊的是:储户与储金,都流失到这个程度了,迅捷钱庄,竟还在正常营业,钱庄员工们,都十分淡定。 挤兑危机过去两周后,迅捷钱庄,打开钱庄金库,对外展示那足足100万枚金钱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 &l迅捷钱庄,到底是有多有钱?&r &l麻蛋,谁特么再说迅捷钱庄要倒,我揍死他!&r &l我的五年理财产品啊!本来存里面好好的,结果听了那些人的话,我全取了出来,亏了5000多!&r &l这世界总有99%的人,可以归类到白痴一类,我就没把钱取出来,明天我还要往里面存五千。&r &l我要回去存钱了,我要买五年理财产品!&r &l以后我的信用点,除了迅捷钱庄,哪都不存!&r 挤兑风潮结束了,迅捷钱庄,不仅挺过了这场危机,反而在储户心中,建立了无比坚挺的口碑,危机过后,前来存款的储户,反而比以前更多了。 因祸得福! 实际上,早在《反高利贷法》新增法律条令发布、挤兑风波发生之前,周鸣就做了充足的应对准备。 一是大量抛售迅捷钱庄旗下的各类资产,变现成流动资金,甚至不惜大幅降价。 二是在金钱人生网上,拍卖了10万枚金钱,兑换成800余亿的信用点,注入一大波血液。 三是加上这几年,在餐饮行业赚到的2000亿信用点,总算堵住了贷款业务方面,从迅捷钱庄身上,切开的那个巨大的流血口。 是的,周鸣统计了一下,只是一条法律条令,就让他的迅捷钱庄,损失虽没有网络谣传的&l3万亿&r那么夸张,却也足足超过了3000亿。 3000亿信用点,假如以100万:1的兑换比例,换成金钱,就是足足30万枚! 损失惨重! 这几乎让他五年的积累,全部白费。 好在上一世在餐饮领域的百年积累,挽救了他的一切。 因为在五年前,他出资3000金钱,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智能厨房机器人制造公司,再创办了一家调味品公司,根据调味品公司,生产出的80余种新调味品,与智能厨房机器人结合,生产出的&l食神1型&r厨房机器人,加上他的厨神厨艺加成,推向市场后,短短半年时间,食神1型厨房机器人,就占据了70%以上的厨房机器人市场,并引发了一场&l食神风暴&r。 而后周鸣又进军餐饮,投资建造了上百家的家庭餐厅,并在调味品市场,推广新式调料&he&he餐饮领域,这一世周鸣用更轻松的方式,赚到了更多的钱。 钱庄渡过危机后,周鸣没有把贷款业务全部砍掉,只保留了&l金钱贷款&r这一项。 因为金钱,永远是这个世界的珍贵稀缺品,总会有人手头的信用点不够,需要借钱或者贷款,去购买金钱,而迅捷钱庄依旧会为这些客户,提供贷款服务,但条件是:贷款未还清之前,客户所购买的金钱,将会放在迅捷钱庄寄存,客户不得取出。 这意味着,客户即便想要毁约,也没办法空手套白狼,玩一些自鸣得意的小聪明。 而迅捷钱庄,也没什么损失,金钱、信用点,都在自己手里,客户能玩出什么花样? 当然,这么做,迅捷钱庄的盈利空间,必定会大幅缩减,只有以前的十几分之一。 再加上从餐饮领域赚到的钱,从金钱人生网,收取金钱拍卖手续费所赚的钱,每年600亿信用点的净利润,扣除躺在迅捷钱庄内,那足足2万亿信用点的储户存款,每年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