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0五章 圣旨下 (第2/2页)
多,好歹打听点准信儿,帮忙宽慰她一二。” 不以大事做突破口,只用关心晚辈的名义,加上编书实在称不得什么国家大事,连市井草民都可以随便议论的,元尚彬心理没想瞒着枕边人,便一五一十的告诉她, “江南读书人家多,四五代书香门第,大约都有丰富藏书。只是这些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献书朝廷,不好强夺······已经派了人去劝说,成效不大。还有一等,各地建的官学、私学。官学好办,光是陛下的圣旨就无人敢违背,锦熙一到任就着人查看去了,可惜能用者不多。私学就复杂了,小的不用多问,大的比官学还底蕴深厚,如金陵书院这般。对了,你跟柔妹不是经常往来金陵书院,与山长很熟悉吗?不妨劝劝,若是能献出藏书,我上奏本说不定能讨个御笔封赏下来。” 许氏想到“夫人”的决定,勉强笑笑,称自己一定会竭力劝说。 果真,不到三五日,金陵书院大肆宣称,要响应编撰的号召,请诗仙到大龙山一行,不但敞开藏书楼的大门,请编撰官们随意挑选书籍,还在书院内举办了一场浩大比试——前十名将不在书院继续读书,而是有机会跟在诗仙身后,得其言传身教······实际上就是跑跑腿,诗仙跟文坛上大学者、大学问家编撰的时候,跟在后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别看只是跑腿,做的也不是什么体面活计,可跟在众多大学者身边的机会不多啊!整个金陵书院都轰动了,所有学都卯足了劲儿,拼命展现自己,以求能得到千载难逢的机会! 最后获胜的十名士,简直跟中举一般得意自豪。他们中不是人人都容易被糊弄的,看得很明白,此一去大约三年五载都要钻进故纸堆中,做着最繁琐、最枯燥的事情,可身为读书人,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荣耀——一想到流传千万年的中有自己一份功劳,那种死了也可光耀门楣的想法,可不是许氏、元尚柔等妇人能想象到的。 所以,金陵书院捐书,捐走了十几车的书籍,不仅没有声誉下跌,反而更让人瞩目了!那些巴望孩成龙的父母,想的不是从此书院的书籍少了、没了,自己孩到里面会不会能读的书少了?而是认为,金陵书院不愧是江南第一书院!大气!别人都舍不得,可书院毫不犹豫的捐了十几车的书!这说明什么,说明书院的藏书太丰富了!捐多少都无所谓!况且,连诗仙都认可,一口气选了十个士走,可见这里的教育水平最高。纷纷把自己的孩送到书院里。 此时,许氏等人只能叹息,夫人高瞻远瞩,远不是她们眼皮只盯着眼底能比的了。 有金陵书院领先倡导,其余私学也渐渐开放了一部分藏书。不开放也不行了,整个江南除了议论花魁大赛,就是说道编书的事情。不肯捐书的,肯定是吝啬、狭窄之辈,要被人鄙视。连千年世家的太史门第,温家也有人出面,称把自己藏书都献给朝廷,不到半年,俞锦熙收集了足足百万之巨! 江南文风昌盛,这些书籍占了天下十之六七。 也是的基本。 编撰不是一件容易事情,数以万计的书籍厚厚的垛在哪儿,除了人工,难道能指望机器?无数读书人一头钻进去,每日做着机械的事情。分门别类,挑出“孤本”“手抄本”“残本”“补本”“石印本”等等,有些重复的可以拿出来,但不少残破的书籍,还有手抄错误的,需要先修补好。这期间需要大量的人手。 一部书籍,不知道要前人、后人的精血凝聚而成!可惜,成就的是广平皇帝的“文治”,让他能言不惭心不愧的闭上眼,笑对大周列租列宗,谥号上了无数美好词语。谁知道实际为为此浩瀚书海付出无数的众志成城的读书人! 且不说还没成型的,江南举行的青楼花魁大赛,热热阄阄快要结束了,不想风闻消息的京城四大名妓,也动身来了江南——不知怎么,江南选出的“江南第一美人”,传到京城就变成了“天下第一美人”。四位在京城习惯被达官贵人吹捧的名妓,能忍受这口恶气? 她们要是坐视不理,还以为是怕了江南之女呢!于是,就有了南下之行。 随之而来的,是皇帝另一道石破天惊的圣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