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五章【联姻】 (第3/3页)
c2' class='gcontent2'>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且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在中国古代。以公主或宗室之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一般出于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情形:一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曲求全。以结好蕃邦;二是国力强盛,以和亲安抚边远部族。意为赐婚。 女性的美貌和柔媚,往往比武器利刃更为给力。可以波澜不惊之势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可以化解种种仇恨的端倪。李世民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是那种以亲戚关系来笼络感化疆外野民宣展大国之威仪的最为令人赞颂的典范。 松赞干布这次求婚派出了最聪明能干的宰相禄东赞(史书上也称其为“薛禄东赞”“筑禄东赞”等)率领求婚使团,带着沉甸甸的财宝聘礼和满满当当的智慧一路向长安进发。 谁料,此时天竺(今印度)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国也派了使者向大唐求婚,他们都希望能迎回贤惠的大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此,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起见,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 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结果吐蕃代表队胜出。禄东赞赢得了荣誉,也为他的民族赢得了一位千载难逢母仪天下的好王妃。 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总之,好事多磨,大唐皇帝禄东赞文成公主都没有让松赞干布失望。唐朝大画家阎立本躬逢其盛,用他的神品《步辇图》记录了吐蕃使者朝见李世民并求婚的场面。 当然,松赞干布并不知道他所要迎娶的文成公主并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而只是一位宗室郡主。但是,从他们的婚后生活以及历史的发展来看,文成公主的美貌与贤德和松赞干布还是很般配的。这对吐蕃而言,已经是一段天赐的美好姻缘了。 文成公主原名李雪雁,其父为教育部长(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比其小1岁,早年追随李世民征战,功勋卓著。640年,李世民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将她召入宫中封为文成公主,以等待远嫁吐蕃。 只得说明的是“公主”本来就是个封号,并不是皇帝所有的女儿都能被封为公主。因此,文成公主是公主,只不过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罢了。 第二年,李世民派他的亲父李道宗作为专使,专程护送她出嫁。我们真不知道,数千里迢迢,离中原越来越远,这对父女当时的心境如何? 文成公主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种子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出关中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抵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李世民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 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和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他说:“我的父亲和祖辈都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 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历经半年多才到达逻些(今**拉萨)完婚。有意思的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和今天修筑的青藏铁路线路基本是吻合的。 应该说文成公主的心态教养能力,都是古代女子中国罕见的。原本抱着“为国家牺牲个人幸福”理念的她,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并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史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大唐的陪嫁十分丰厚。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她曾协助设计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工艺陆续传到吐蕃,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8年后(649年),松赞干布被唐高宗李治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进封为賨(cong)王。 并下令把他的石像列于李世民的昭陵,这是一种崇高的荣誉。1年后,松赞干布病逝,唐朝派遣使节前往吐蕃吊唁。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还一直居住在**。 她热爱藏族同胞,也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李治时代的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吐蕃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朝派遣使节前往吐蕃吊祭。魂兮归来,大唐的女儿,你的使命圆满完成了!你快回家吧…… 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据不完全统计,从634年到846年的200多年间,唐蕃之间的使臣往来共191次。其中,唐使入蕃66次,蕃使入唐125次。吐蕃成为和唐朝关系最为密切的民族政权之一。 其实,不只是吐蕃,李世民时代的唐朝和很多民族都相得益彰相安无事相敬如宾呢。而他也得到了边疆各族君臣的最高尊崇和崇拜。(未完待续。。)u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