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_第二把四十七章【天可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把四十七章【天可汗】 (第2/3页)

可以不用刑罚。

    李世民将百姓视为国家的根本,并认识到自己要率先垂范。他把“民本”思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使其穿于治国的整个过程。只有处理好和老百姓的关系,天下才能达到长治久安。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不是李世民一个人所能能造就的。他还需要一大批能臣干吏为其效命。那么,唐政府的重要官员主要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必须谈到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开创于隋朝。但隋朝过于短暂,所以真正将其发扬光大是唐朝。在科举制实行以前,魏晋南北朝主要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由大“中正官”选拔举荐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制度已经腐朽透,选拔官员的大权被一些上层“世家大族”所把持。使得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失去活力,社会不公正现象加剧。

    李世民取得最高权力后,为了吸引和选拔人才提高家管理效率,更为了牢牢攥紧权力的魔杖。决定全面实施科举制度,选拔优秀才管理国家。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制举和常举(也称“贡举”)两种。

    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是临时性的考试,主要招考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完全视需要而定,其科目有五六十种之多,如考查贤良正直直言善谏博学鸿词军事谋略等,百姓和官员都可以参加。但是,制举不经常举行。所录取的人非常少,在科举中的地位不重要。所以,我们重要的也是我们经常所的科举其实是指“常举”。

    常举由中央组织部(吏部)主持,李隆基开元二十四年(76年)后改为教育部(礼部)主持。主要有秀才明经(考查对经典的记忆和一些时政)进士(考查儒家经典和5道时政问题)明法(考查大唐的各种法律条例)明书(考查《文解字》《字林》等文字学知识)明算

    (考查《九章算数》《周髀算经》等书的数学知识)道举(考查老子庄子等人的道家学)童子(10岁以下能精通儒家经典的儿童可以参加。能背诵10卷的可以获官职)等八科,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儒家经典的记忆和理解,也看考生对于时事是否关注。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二,相对比较容易。

    而进士科则考查的比较全面。除了考儒家经典和时事政治,主要考查的是诗赋。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非常低。约为1-%。所以,当时人:“0岁中明经已经算是年龄比较大了,而50岁中进士还算是比较年轻的。”

    考中进士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一旦考上,就会前程远大升迁较快,比较容易飞黄腾达,唐朝中后期的宰相一多半为进士出身。

    进士科是当时读书人做官的首选途径和“正途”,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唐朝科举中榜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正式步入仕途,还要经过吏部主持的选拔,称“释褐试”。

    再通过面试和政令问答等环节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才授予官职。唐末五代的学者王定保在其笔记《唐摭(zhi)言》中记载道:“高官厚禄的人即使位极人臣,但只要不是进士出身,终究是个遗憾啊。”

    到了宋以后,科举的其他科目基本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名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惟一的科目。看着读书人排着长队鱼贯而入参加科举考试,李世民心里很踏实。

    一个考试制度把你一生都给栓得死死的,再也不会胡思乱想瞎折腾了,这下天下不就太平了嘛?于是,李世民不无得意地:“天下英雄都进了我的口袋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

    其一,唐朝前期,受重农抑商传统制约的商人及其子弟无权参加科举考试。唐中期以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些人才逐渐被允许参加科举做官。

    其二,总体看来,唐朝前期通过一技之长和显赫家世做官的占大多数。真正通过科举入仕的在官员总数中占得比重很有限。

    几十年后,从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开始(705-707年)。为了勉励及第进士,皇帝会在长安东南角的曲江池赐宴庆贺。

    新科进士中榜后(考试及第)。大家在这里乘兴作乐,享受着春日暖阳,更享受着人生的辉煌时刻。大家把杯子放到盘上,再把盘放到流动的水上,盘随水转轻漂漫泛,转到谁跟前,谁就执杯畅饮。

    这一盛事被称作“曲江流饮”,后来成为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然后,进士们会齐集大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中了武举的在雁塔)把自己的名字和心情。郑重地题写在寺院墙壁上,这一文化活动被称为“雁塔题名”。

    100多年后,7岁的白居易了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一时传为佳话。在17位同科进士(同年)中自己最年轻,那是何等的荣耀啊!但是在苦苦等待了8年后,他才得到了实际职务的任命——周至县公安局局长(县尉)。

    而孟郊在46岁时(797年)终于考中。想到自己寒酸的生活即将结束兴奋不已,当即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登科后》。相信能代表相当一部分成功的读书人的心境: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是唐朝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人生快事。他们将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或许要耗尽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即便到了900多年后的明朝,嘉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