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一章【一代女皇】 (第2/3页)
自己年岁大二十几岁饱经沧桑的老人,武后不由自主地产生几分敬重。 “正则老身体可好?”武后举目,温和地向刘仁轨问好。刘仁轨杨起花白的寿眉,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尚好。只是早些时候又脱了两颗牙。” 并用颤抖的手在嘴边指了指。武后看到。那张开的嘴唇后面几乎空洞无物,当年的儒将雄风难觅踪影。坐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武后感叹道:“正则老是贞观以来的老臣了,现在在世的已不多。” “是呀。当年向太宗先帝进言时,我还不到四十岁。一晃就是四十几年了,我也到了垂暮之年!”刘仁轨不无感慨地接应道。“我进宫时只有十四岁,现在不也是耳顺之年了么?” 对失去的岁月,武后似乎也感到伤感。同为贞观年间过来的人,彼此都有太多的了解,太多的感受。彼此所经历过的事情,殊途同归而各有千秋;时过境迁,一些在慢慢淡化。并从各自的记忆中退去。 一些还在继续,成为解不开的死结,说不清的话题。面对眼前这位心态复杂的老臣,武后的心情也是复杂的。 应该说,在治国安邦一些重大问题上,刘仁轨是有主见有谋略的,并以文官之身,在古稀之年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更是难能可贵。然而对自己临朝主政,辅佐李氏皇室。武后知道,刘仁轨是耿耿于怀的。 首辅大臣裴延事发,刘仁轨留守在长安,武后派专使姜嗣宗赴长安当面听取刘仁轨意见。刘仁轨支持武后按谋反罪处置裴延,其实,那只不过是刘仁轨对裴延一伙排斥异己打压文官重臣行为不满的一种发泄。并不表示他对武后临朝称制的赞同。 果然不出武后所料,就在武后击败李敬业造反。处理完裴延一伙之后,刘仁轨随即上书。用汉朝吕后祸败的事实来规谏武后。武后不想在这个时候点破此事,对于这样一个在朝廷有着举足轻重影响而又年迈的老臣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安抚而不是论争。 考虑到都是贞观年间走过来的人,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特别是对先皇太宗的丰功伟绩,都是由衷的钦佩,于是武后就将话题引向贞观年间。武后开言道:“正则老出身寒门,得先帝太宗垂爱,在贞观年间就成就大业,感受颇多?” 刘仁轨不假思索即答道:“贞观年间,百废待兴,正是朝廷用人之际,先皇太宗不计门第,大胆起用庶人,臣乃得之任用良机。” 刘仁轨虽轻言细语,然感恩之情仍溢于言表。刘仁轨年轻时就不畏强势,刚正不阿。 太宗贞观十四年十月,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自恃品秩高,豪纵无礼,无人能止。刘仁轨对其好言相劝,令其不可再犯。可鲁宁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刘仁轨遂将其投入狱中。鲁宁在狱中不知悔改,对刘仁轨横加谩骂。 刘仁轨一怒之下将鲁宁乱杖打死。太宗闻知此事,大怒不已,他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八品下县尉,竟敢杀折冲大员?于是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 面对唐太宗,刘仁轨毫无畏惧,感慨陈词,最后言道:“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唐太宗闻后,知其原委,故转怒为喜。刘仁轨由此受到太宗的器重。 对刘仁轨早年这段世人皆知扬名天下的往事,虽已被刘仁轨后来的丰功伟绩所轻化,但一想到贞观年间那些往事,武后感慨颇多:“是啊,你我都是贞观年间过来之人,深得太宗先皇厚爱,都应报知遇之恩; 先皇破门阀之见,用庶人之才,实乃明智之举;先皇的文治武功无与伦比!”武后盛赞先帝太宗,进而反问,“然我朝元老,唯门阀士族是举,视寒门庶人于不齿,岂不淤腐?” 刘仁轨听出,这后半句分明是对已经过世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那帮元老重臣发泄不满,看来武后对他们反对她立皇后的过节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 事实上,自己对武氏立皇后也是由衷的拥护,对豪门贵胄也有一种本能的抵触,看不惯长孙无忌一帮元老专横跋扈蔑视寒门庶子的言行,不能接受的只是先帝高宗和武后对长孙无忌他们的残酷处置。于是接前不接后回答道:“太宗先皇乃一代明君,得天时地利人和;以德治国,创贞观之治。天下信服!” “你不觉得玄武门之变太残酷么?”武后话锋一转,突然冒出一句**的话来。“臣以为。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刘仁轨快速做出回应。 “天下有许多事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啊!”武后要的就是这一话题,紧接着道。“这个世界说到底,就是智者的天下,强者的天下,什么兄弟之情,血缘之亲,都是靠不住的!一个怀天下之大志有旷世之奇才的人,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么?” 刘仁轨没想到武后会挑起这一沉重的话题,而且咄咄逼人。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本以为武后召见自己,是为自己前不久上书之事,然而,武后却是有意回避,上书之事只字不提,好像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一样,这就使他更为忐忑不安。 就规谏而言,他只是尽一个做大臣的本分,完全是出于善意而别无它图;真心实意为武后担忧。不愿再看到宫廷毫无休止的杀戮。有一点他听得非常清楚,武后是在为自己的为政之道张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