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章 记忆深刻 (第1/2页)
闲暇时,许小伟正在浏览当天送来的“东兴日报”,在头版的右下角,他看到一条几百字的新闻:青山河治理终显成效。新闻的内容大致是,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青山河得到有效治理后,这条河流又能造福于沿岸各乡镇的百姓,其中提到了齐明远的老家西山乡。 轮休时,许小伟在家闲的无事可干,感到百无聊赖,他给齐明远打电话,“你办公室有坐的地方吗?” “你什么意思?我办公室沙发椅子好几套,有的是坐的地方。”齐明远被许小伟的话弄得莫名其妙。 “你那么宽敞豪华的办公室,我当然知道沙发椅子有的是,我的意思是今天去你办公室找你的人多不多?” “多又怎样?不多又怎样?” “我今天轮休,在家呆着闲得无聊,办公室人不多的话,我想去你那里待一会儿。” “嗨!你明说不就得了嘛,还跟我拐个弯。” “你是大领导,大忙人,找你谈事的人太多,我不是怕打扰你的工作嘛。” “平时你都是很直爽呀,今天怎么跟我这么多讲究?”齐明远有些不理解。 “平时你我见面都在下班以后,今天你在上班,我去你办公室找你聊天,这本身就是一种打扰,如果再耽误你跟同事或外面的来访者谈工作,那就更不应该了。这个素质我还有。”许小伟道。 “好好好,早就知道兄弟的素质高,医学院的高材生嘛,素质低得了吗?你过来吧,我这里今天很清静,刚才有几个人,谈完工作已经走了。” 许小伟进到办公室,齐明远跟他说:“你知道我不懂茶道,不知道你喜欢喝哪种茶,那里有几种茶叶,喜欢喝哪种自己动手沏。” “好,我自己来。” 许小伟自己沏了一杯上等绿茶,坐下后,他问道:“你老家在哪个乡镇?” “在西山乡啊,现在改没改成镇不知道。” “离青山河多远?” “远什么呀!就在青山河旁边,我记得村里的土地就在河两岸。” “你对青山河还有记忆吗?” “怎么没有?记忆太深刻了!年轻时在老家那会儿,有一次差点没把我淹死了。但那时,青山河就已经成了一条季节性河流。”齐明远也坐到茶几旁的沙发上,他跟许小伟讲起了青山河的历史。 青山河发源于三百公里外的大青山,听老人们讲,历史上的青山河水量充沛,六七十年前,河里可以行船,鱼虾贝类非常丰富。那时候,沿江各地的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几乎全靠溯江而上或沿江而下的船只运输,繁忙时,江面风帆点点,百舸争流。 后来,上游来水减少,只有夏秋季节才能行船,冬春枯水季节,水量很小,大部分河床裸露。再后来,由于上游兴修水利、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的增加,这条河则完全成了季节性河流,除了夏季的雨水,其他季节完全断流。 随着城市工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山河虽然在五六十年前就丧失了航运功能,但它的另一种作用却得到了充分发挥,那就是排污功能,近四五十年,两岸城乡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全部排入青山河,一年四季的水流量倒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只不过河水发黑,还伴随着多种刺鼻的臭味,河里既无法行船,各种水生生物更是几乎绝迹。 “哦,你老家那个村子离青山河不远----”许小伟若有所思。 “西山乡位于青山河下游,除了我们土楼村,全乡还有四五个村子位于青山河两岸,村里的大部分土地就在青山河沿岸,有些村子即使土地不在河边,也要靠抽取青山河水来浇灌庄稼。”齐明远说。 “用河水浇灌庄稼?”许小伟警觉起来,那个一直没有答案的问题,瞬间又在他脑子里闪现出了。“这么说来,你meimei家的庄稼也用青山河水灌溉咯?”。 “当然用河水灌溉,除了这,也没有其他大量的灌溉水源呀。不仅他们家,全村村民和附近几个村子的所有庄稼都得用青山河水灌溉。” “原来是这样!”许小伟隐约感觉到那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要找到答案了。 从齐明远那里回来后,许小伟利用空闲时间,又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青山河上游的工业企业多为石油化工和电镀行业,这些企业排入青山河的工业污水,要么含有酚类有机毒害物,要么含有铬类重金属。 这些企业产生的废水,十几年前几乎不经处理就任意排放,近几年环保要求趋严,需要按规定处理后才能排放。然而,处理废水需要额外投入,这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果,几乎所有企业都和政府监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监管部门检查时,企业让污水处理设备运转,检查人员前脚刚迈出厂门,企业就让处理废水的设备停止运转。 还有一些企业老板通过金钱和关系,与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串通一气,里应外合,千方百计逃避环保监管。无论如何,与情况最严重时相比,这几年青山河的水质已经有所改善,但离达标排放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许小伟意识到,如果真像齐明远说的那样,所有庄稼都用青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