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二回 分餐问责监国相王 (第2/2页)
了形势,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不学习就落后的感觉非常强烈,那里是顾命,就是来听课,接受新鲜事物教育的,师氏和虎臣是军人,对施政更是缺乏经验,真的要终生学习,一刻不可慢待。就如康王所说:“社会的发展总是要比感知要快一步的。要跟上这一步,就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获取新事物的信息。当你得知这些信息时,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是慢了半拍。” 第二天早朝,礼仪之后康王开始说话。 “各位爱卿,朕昨天举行了议会合议国事,对重大事情做了合议表决,现朕做具体部署。也是朕上任之后的新政政策。 第一个决策是派监国人员到诸侯国中去担任监国一职。谁能担当得起监国的责任呢? 朕考虑再三,决定第一批监国人员在托孤大臣中委以重任,监国和封分是同样,享受诸侯国子待遇,待遇由朝廷发放,监国人员每一个季节回来召开顾命议会一次,一年四次,来反应所监之国与各地区的总体情况。 监国,顾名思义,监理,监督,监控,监察,监管,汇报,沟通,督查,督察,督导,督办,但不要干预诸侯正常事务,以朝廷国家安全,地区团结为第一要素,以上通下达和王朝保持一致政治方针为第二要素。 这第一批监国国子是,司马,司徒,司空,师氏,太史,大宰,百尹,大宗、司农,虎臣,上卿大夫,上大夫,军师,少傅,以上十四名官员前去各地监国,具体到何地监国,明日在家侯旨。”康王下旨道。 “遵旨。”十四人出列说道。 康王吭了一声,下面肃静,康王说:“朕宣布一个重要的决定,朕决定封年轻的叔弟应侯到艾国担任国子监,朕同时决定,艾监国不设立君主,由监国子独领地方政务,也就是说,艾监国属于朝廷直属属地,这个地方作为朝廷的试点直属区。” 康王这个决定,可谓先进,这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先驱,第一个先行者。这也意味着监国子的权力的标杆衡量标准示范区。 康王接着说:“朕三年以后前去视察监国子的执政情况。” 群臣激动,鼓掌,雀跃。 康王为何要封他的弟弟为监国子,而不封为诸侯君?因为应侯本有封爵,也有食邑,这么安排,另有隐情,艾国边上就是黄国,黄国境内有个历史悠久的铜绿山铜矿,康王是冲着铜矿去的,康王没有直说,监国,其实就是监督铜矿,铜矿资源属于朝廷所有,铜,此时称金,朝廷重器。。 这个高官老臣全部外派出去了,不等于班底洗牌?但是,这外派的官很大,几年下来,也许能晋升被二次封为诸侯,对于后世子孙有力,这种可能性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前提条件是不要出事,等于安置分封托孤老臣。 这老臣都走了,朝廷位置空缺就多了,而且都是最高属官,下面的大臣眼睛开始红了,开始活动,等待幸运之星能砸到自己。 “朕的第二个决定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打造片区经济。朕选了燕、卫、毛、陈、晋、齐、鲁、曹、邗、庸、邓、褒、黄、宋、罗、巢、州来、徐、密、吴,共计二十国为特色产业国,也叫特色产业成员国。”康王再次公布王令。 “朕的第三个决定是,为大力发展农业,以农为本,加强收集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总结。 朕,决定贤士深入乡、遂基层任职。古人说‘所谓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饗(xiang)食而治。’上次成王春夏播种,亲自带领农夫播种百谷,耕种三十亩田地,万人出动,并肩而耕的场景,众爱卿还记不记得? 这次,正好有待分配的进士贤能,司马已经全部辨官结束,就等射宫就任,朕决定三日后举行射宫,并通知六乡六遂的大夫一起参加。 这也是最后进士射宫,以后进士直接由司马司士辨官上任,只要报朕就可了,正常情况下不需射宫。各地诸侯送来的贡士,由朕亲自考察,举行射宫仪式。”康王宣布王令道。 “朕的第四个决定是,调整朝廷的体制改革,细化问责制度。待调整官员晋升空缺之后,再公布具体改革方案。”“今天就宣布这四个决定。”康王说道。 “退朝。”仆正高声喊道。 退朝之后,十四位顾命大臣,激动不已,这意味着将要被二次分封为诸侯国君,个个心满意足的相互看看,笑笑,各自回家,等候诏书,准备上任监国子。 而其他的大臣们开始盘算着如何得到晋升,补缺,这么多位置空了下来,总有人要上的,于是,大家开始表现,开始走关系,开始攀附,尤其是哪些副官们,总算有个转正的机会,哪能放过,赶紧表现,赶紧使出浑身是胆,浑身本事,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关系,目的就是为了一个,晋升。 而学子们已经得知这次任职去处,多数人开始伤心,本希望能有个好差事,脱离农村,可到头来还是那里来,哪里去,好不伤心,觉得伟大的梦想将要扑灭,有的人开始喝酒解闷。 第二天中午,监国令。“少傅接诏,王令汝前往曹国任国子监,一月内到达上任,不得延误,钦此。”传令官宣旨。 “为臣接诏。”少傅跪拜叩首接旨。 十四人已经全部接到监国令,他们开始跳了起来,这十四个被监国,就在二十个特色成员国之中的齐、曹、邗、庸、邓、褒、黄、宋、罗、巢、州来、徐、密、吴,这都是王上重点推广发展国,这王上的意思很明确,这监国一来是监国,二来是调研,三来推动发展,四来是扶持,五来是送封地。 他们猜的没有错,可康王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要传递,是用第一批监国人员向天下诸侯传播好的信息,善意地信息,监国不是对立面,但第二批、第三批监国就不一定了。同时告诉监国人员,这是美差,不是发配。 话说跑官的人就惨了,跑官,这是正常的事情,谁都希望晋升,为官者的荣耀感,体现自我价值观,展示自身能力和使命感,也是兑换自身价值利益的最终取向。跑的过程你懂得,但没有一人敢到王上那要官的,那跑官的风险投资就大了,因为决定权在王上那,这次无人能插上手。跑等于没跑,没跑等于跑。没跑就是没跑,不等于跑,这是原则问题,虽然结果一样。 有一个人前去康王那要官去了,不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遂人。 “为臣求见陛下,请禀告陛下。”仆正望了望遂大夫,没有说话,迟疑不决,是否答应禀报。周王朝初期,遂大夫是下大夫,乡大夫是大夫,上大夫是高官,上卿大夫才是真大官。以后体制改革,遂大夫才达到上卿大夫 “外面好像有人求见陛下。”侍女说。 “去看一看。”康王说。 “诺。”侍女应道。 “陛下问那个在此说话?”侍女说。 仆正见王上已经知道有人求见,赶紧上前禀告:“陛下,遂大夫求见。” “传。”康王说。 “遂大夫觐见王上。”仆正宣。 “微臣叩见陛下,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遂大夫叩拜。 “是桥醴大夫啊,平身,你找朕有何事,说吧。”康王说道。 “微臣听说这次进士下乡进遂,臣一听由此好事就赶紧来求见陛下,能给我们五遂分配一些贤能,我们那缺人才,望陛下成全。”遂大夫说道。 “噢,你是来要人的,好,明天射宫,朕给你多分配几个去。你还有其他事吗?”康王问。 “没有,微臣告退。”遂大夫退出。 明天就要射宫,会发生什么事情,康王出招,看来常人很难想象出来,意外常出,请看下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