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061 信王选后】 (第2/2页)
泉也就是升为三品的兵马司指挥,禄不视事,也就是有职无权,等到汪皇后正位中宫,汪泉进为泉都指挥同知府军卫,依旧是有职无权。 一般来说这些外戚也就是给一个锦衣卫的虚职,封为伯爵,最多是侯爵,还是有职无权,享受着俸禄就好了,当然外戚待遇还是不错的,像爵位就可以世袭。 但明朝皇帝对于外戚一直是防范于未然,时不时打压一下,避免其势力膨胀,像到了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期间,以外戚世封非祖制,认为“祖宗之制,非军功不封,洪熙时,都督张昶封彭城伯,弟升亦封惠安伯,外戚之封,自此始。循习至今,有一门数贵者,岁糜厚禄,逾分非法”。因此废除了外戚爵位世袭的惯例。 在这种情况下,有明一代内宫压根干政不得,连外戚都掀不起什么风浪。 故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曾在宫门口立下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 其实朱元璋为了防止内宫干政,还立下过另一块铁牌。 朱元璋曾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 牌用铁,字饰以金。 里面是复著令典,对于各种规矩说的很是详细;虽然禁止太监干政那块铁牌后来被太监王振取走了,但这块禁止内宫干政的红牌倒是没有被人取走。 而且有明一代也没有出现过内宫干政的情况。 还有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经过朱元璋对于内宫如此细心的管理,是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明朝在制度方面限制了内宫和外戚权力,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便是没有出现内宫干政和外戚专权的现象。 但弊端也不少,首先后族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了,自然是内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但用好了也是皇帝的一个强大外援。 皇帝可以利用后族与文官集团斗,与一切不利于皇权稳固的势力去斗,自己去居中调节,从而大权独揽。 但是很明显明朝在这方面制度上是一刀切,直接限制死了后、妃和外戚的权力,自然利用不到他们了。 所以皇帝只能利用身体不全的太监来对抗文官集团,太监因为身体不全的原因,往往多是心理变态之人,所以一掌权就是祸国殃民,其副作用还是很大的。 其次因为明朝的后、妃,及其宫女多是来自民间,并非出自世家大族,所以在培养皇子方面,多是培养出一些带有市井之气的皇帝。 诸如明宪宗,他宠爱的万贵妃是他的奶妈,从小就陪伴他身边的,万贵妃出自普通家庭,从小所受教育不好,自然影响到了明宪宗。 由此可见这个弊端,其实潜移默化之下,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皇帝多是带有市井之气,多是任性之辈。 当然以大局观来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这个制度还是很成功的。 使得有明一代276年,没有出现过内宫乱政和外戚专权的情况。 朝廷为当时尚为信王的崇祯皇帝选妻之时,明熹宗的张皇后并不看好周氏,因为她年级最小,体质也弱。 但当时祖母辈的宣懿太妃刘氏,明神宗的昭妃以忠厚谨慎著称,掌管着皇太后印玺,对选立后妃有极大的发言权,她却唯独在三位应选的淑女里看中了周氏,对张皇后说:“周氏虽弱小,以后必然要长大的”。 周氏是位美丽端庄的女子,皮肤洁白如玉,国色天香。 记载她:“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 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 周皇后年少时,“尝岁时出拜亲故,当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贵后始知其异”。 宫眷暑衣从未有用纯素者,葛亦惟帝用之,余皆不敢用。后始以白纱为衫,不加盖饰。上笑曰:“此真白衣大士也,”自后穿纯素暑衣,一时宫眷裙衫俱用白纱裁制,内衬以绯交裆红袙腹,掩映而已。 周皇后也是位仁心贤德的女子,掌管后宫之后,特别节约,削减了不必要的花费,也不为自己的亲属在皇上那里乞讨恩泽。即使逢年过节,大臣命妇们入朝参贺,她所给的赏赐完全按照礼节规定,从不滥加施予。 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中宫周娘娘质厚少文,以恭俭起关雎之化,宫中翕然从风。 六月某日,后着珍珠暑衫,每珠五粒,簇一宝石为梅花缀于衫上,对镜梳洗。帝从后调之,后展手以扞,适为进瓜内侍所见,后深恚焉。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周氏年幼时就cao持家务。 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 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 所以周氏后来进了宫,也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 周氏还在内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 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cao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所谓亲自cao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 朱由检刚刚登基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 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 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cao作。 这件事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一个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 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是真实的写照。 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太监秦某,在坤宁宫侍候皇后。 有一天,皇后问他是否识字,秦某回答不识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