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零九章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第2/2页)
该阻滞敌军前进的时间。但这个师一与敌人接触,稍有伤亡即撤退到巴克什营,让敌人安渡滦河。继而溃退到古北口。这时十七军军部正由蚌埠乘车向北平前进。由于承德沦陷,敌人逼近古北口,北平军分会代理主任张学良(主任是蒋介石兼)直接指挥关师于三月六日由通县出发,八日凌晨到密云,当夜又命令向古北口增援,暂归王以哲军长指挥。 第25师奉命开往古北口阻敌。接到动员北上命令后,师长关麟征先遣副师长、73旅旅长杜聿明乘快车赴北平,向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请示机宜,了解日寇进犯情况。张学良对25师的编制、装备、训练及日常事务生活等情况问得非常详尽,对于日寇侵占热河,东北军抗战的情况,以及我军抗战计划,战略战术与经验教训等却很少谈及。 杜聿明急于了解这些情况,问道:“热河的情况如何?”张答当天尚未得到电报,只说日军并不多。杜又问我军现在何处作战?张说在承德附近。再问:对25师计划如何使用?张说先到通县休息休息再说。杜问对日作战应注意些什么?张说日军飞机很厉害,要注意防空,详细情形将来同王以哲军长研究研究。张又假装镇静地对杜说:“东北军打得很好,日军吃了很大的亏,中央军来更有办法。” 什么办法,张并未对杜说出,即连喊副官倒茶,似乎怕杜追问下去,难以答复。杜见此情况,即行辞去。杜当时的印象是:张学良对小事(日常事务)聪明,对大事(对抗日战事)糊涂。为了解情况,杜聿明又来到军分会,见各处人员表面镇静,实际极为慌乱。参谋处的主要负责人,办公时间都不在,据说是料理私事去了(实际上准备逃走),仅有些看守办公桌的小参谋,一问三不知。就这样,杜在北平好几天,未得到热河敌我的真实情况。据说就是张学良本人也不十分了解。 3月5日,第25师在通县集中完毕待命,此时第17军军部尚在蚌埠。6日奉张学良命令,着该师即进驻密云待命。7日该师正向密云前进间(密云距通县140华里),中途又接到了张学良的急电:敌已侵入平泉、承德,其先头似达滦平;第107师在青石梁、曹路口、巴克什营构筑工事;第112师在古北口加紧构筑坚固阵地,阻止敌人……着第25师迅速向古北口前进,与在古北口之王以哲军长极力联系。25师奉令后,即于夜十一时出发。关麟征和杜聿明乘汽车先到古北口与王以哲联络,二人的汽车从石匣镇北开数里,即见东北军车马人员,狼狈不堪地向南奔驰,步骑炮兵及行李辎重毫无行军序列,道路阻塞。车行如牛,深夜十二时前后始到古北口。当时107师正由热河撤退下来,古北口街道,人喊马嘶,杂乱异常。杜聿明看到一零七师正由古北口向后撤退,人马车辆毫无秩序,似乎有敌人在后面追赶,但却一直没听到枪炮声。这不仅是影响了还在古北口防守的一一二师(师长张建柜、张作相的儿子)的官兵士气,也影响了正在前进中的关师的士气。一零七师这么一垮,一一二师师长张建柜要求王以哲也要撤离古北口,王不同意,要张建柜等待关师到达接防后再说。 杜聿明们到达王以哲军部时候,看到一出闹剧,此时王以哲和112师师长张廷枢正在王的司令部大声争吵。张说:“你的队伍能走,我的队伍就不能走,是什么道理?”王回答:“没有命令你就不能走。”张说:“听谁的命令?你能走,我也能走。”他们双方站在门口的卫兵都怒目相对,好象真要厮杀的样子。关、杜到后,争吵犹未停止。王以哲介绍说,有诸兵种联合之敌,兵力未详,已逼近长城,正与我占领长城一带阵地的112师对战中。但关、杜二人当时未闻有枪炮声,似乎当日长城沿线并无战斗。事实上也是在翌日午后三时日军才开始向古北口攻击。虽然没有日军的枪炮声助兴,在场的几位中国陆军中将、少将们却丝毫兴致不减地唇枪舌剑,此时王以哲要25师接替长城一带112师的阵地,关麟征则要112师在第一线担任防守,第25师在古北口南城占领第二线阵地并请王以哲坐镇古北口指挥。王既不同意25五师占领第二线阵地,又不欲在古北口指挥,而想急于交防撤退。双方相持不下。 争执间,关麟征征求杜聿明的意见,杜认为东北军士无斗志,王、张二人意见不和,既不可能强留,即留亦不能力战。从地形上看,长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得之则占先制之利,可以瞰制敌人;失之则处于不利的态势(因古北口南城地形低于长城,是历史上战役中驻军后方所在,形成一个小市镇,北关大,城内小,军事上的价值不及市外的长城)。如我们坚持占领第二线阵地,第112师将弃长城而撤退,反不如以25师接防古北口将军楼第一线阵地,让第112师去占领古北口以西、河西镇以北长城及八道楼子之阵地,使双方阵地正面缩短,互有依托;而第112师不担任正面,尚可能多留几天。杜聿明提出建议,可以照王以哲的意见,接替古北口长城112师的防务,但112师必须担任河西镇及八道楼子防务,与25师协同作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