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三章:河套之战(七) (第1/3页)
移民全球正文卷第四百二十三章:河套之战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父名舍鸡,起初在河西军做事,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少年时随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游击将军。 到了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班秩相同。他先在节度使田仁琬、盖加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 后夫蒙灵发现了他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在这里对高仙芝的身份作一下说明 “朝鲜 “这个名称含义很复杂,若表示古地名、古国名如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氏朝鲜等,则其境皆大部位於今日中国之域内,且其时代与唐相距甚远;若表示近现代的地名、国名,则与唐代更扯不到一块去。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朝鲜一词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高句丽则一直是中原王朝属下的一个地方政权,在它被唐朝收复之前,其地位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许许多多割据政权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它偏居一隅,残存较久而已,隋之所以要征伐高丽,正是要将南北的大一统进行到底,而并非对外扩张。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其来源是夫余之一部及东北夷中之几支,除了在地域上稍有重叠外,它与古代的朝鲜并没有什么继承关系,与现代的朝鲜在关系上就相离更远了。据通鉴记载,唐灭高句丽後,其国民大部被迁入内地,只有极少数留在或进入今朝鲜境内,因此从人民的继承上来说,今天朝鲜与古代高句丽的关系也是微乎其微的。仅仅因为英文 “Korea “来自 “高丽 “之名,就轻易地在朝鲜和高丽之间划上等号,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至於新罗、後高丽之後的朝鲜已逐渐走上独立於中原王朝之外的道路,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作详论。总之,把唐朝大将高仙芝称作朝鲜人无论如何是不正确的。如果是外国人,他们写书或读书时容易受到 “Korean “一词的迷惑,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朝鲜人和中国的朝鲜族人,出於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历史的真实,则是不能抹杀的。)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西域要冲,小勃律的转向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堵死,于是 “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吐蕃重兵驻扎于此,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 “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于是在天宝六载,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 高仙芝行军百余日,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进入握瑟德,再经过疏勒,翻过葱岭,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 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此时吐蕃连云堡有万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战中,唐军,斩五千人,活捉千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于监军边令诚畏惧而不肯行。 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让边令诚领着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进逼坦驹岭。 坦驹岭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 这里有两条冰川,东面的一条叫雪瓦苏尔冰川,西面的一条叫达科特冰川,冰川的源头就是坦驹岭山口。 这两条冰川长度都在10千米在以上,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墙,裂缝如网,稍不注意,就会滑坠深渊,或者掉进冰川裂缝里丧生。 1913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勘察了一千年前高仙芝先生行军路线后,评论曰:“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又叹曰:“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最后终于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史载 “拂、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这个皆震慑降服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帕米尔诸国又重新臣属于唐朝这是不争的事实。 天宝八载十一月,吐火罗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 师国王亲附吐蕃,此王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罗欲发兵击破 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 高仙芝的胜利也标志着唐朝中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 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747年6月9日,阿拔斯人在呼罗珊开始了对伍麦叶王朝的战争,艾卜勒。 阿拔斯以呼罗珊为基地,在内战中节节胜利,终于在750年4月26日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建立了。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前文已经提到,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虽然有突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 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高仙芝打击的也不是亲唐的石国国王伊捺吐屯,而是阿拉伯后来册立的车鼻施特勤,细加考之,除天宝元载一次属正月贺正外,余皆使来月份无定,并非真正意义的朝贡,不过是普通商贸来往而已,攻其国实乃同大食重新争夺河中。 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 天宝十载正月,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在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