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_第四百二十三章:河套之战(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二十三章:河套之战(七) (第3/3页)

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

    再后来因为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

    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而中国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怛罗斯中葛逻禄部族是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叛变成为了怛罗斯之战的转折点,关于葛逻禄部反叛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后果,葛逻禄人帮助阿拉伯人打败唐朝军队,而阿拉伯则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这一点从葛逻禄部原本的领地是塔尔巴哈台和乌陇古河畔,从巴尔喀什湖东端一直延伸到额尔齐斯河。

    而怛罗斯之战获胜之后其领土已经扩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塞克湖以北的整个伊犁河流域。

    原西突厥汗庭几处驻地都处于葛逻禄人的统治之下。这样在阿拉伯人鼻子底下的大规模扩张阿拉伯人却不闻不问,显然是怛罗斯之战交易的结果。

    安西都护府在怛罗斯之战后损失惨重,精锐损失殆尽,但是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

    “大破之,受降而还。”这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的。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

    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是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关于唐朝最后退出中亚的争夺,个人比较同意白寿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为怛罗斯之战,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这是必然的结果。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唐朝在西域的辉煌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诗篇还在被后人传唱……高仙芝虽是朝鲜人,但仍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

    高仙芝①,高丽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

    父亲高舍鸡,起初以将军在河西从军,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高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但仍以其

    “儒缓”②而担心。少年时随亲父至到安西,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

    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

    后来夫蒙灵詧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从此不断提拔重用。

    詧发现了他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高仙芝任都知兵马使时,每次出军时,身边的随从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鲜明。

    夫蒙灵詧门下的封常清见高仙芝很胡才能,也想成为高仙芝的随从,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

    但封常清的形象却非常差,不但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跛足。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

    第一天失败后,封常清没有恢心,于第二天再次投书。高仙芝只好推辞道:“吾奏傔已足,何烦复来!”封常清听后大怒,说道:“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③尽管如此,高仙芝还是没收留他。

    从此,封常清就早晚不离高府之门,等他出入,如此数十日。高仙芝迫不得已,只好收留了他。

    天宝初年④,达奚诸部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唐玄宗诏令夫蒙灵詧前去平叛。

    夫蒙灵詧派高仙芝率2000精骑自副城向北,直至绫岭下邀击叛军。

    达奚部因行军劳顿,人马皆疲,尽为唐军所杀。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捷书中详细地陈述了他们如何

    “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⑤。高仙芝想说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讲了,

    “仙芝大骇异之”⑥。回军后,夫蒙灵詧设宴犒劳。此时,高仙芝已让封常清

    “去奴袜带刀见”⑦。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争问:“前者捷书,谁之所作?副大使幕下何得有如此人。”高仙芝答道:“即仙芝傔人封常清也。”⑧众人闻后皆惊,便求仙芝请封常清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象旧相识似的。

    从此,封常清遂知名。此后,经高仙芝不断提拔,先后授镇将、果毅、折冲。

    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开元盛世”。国力的增强,使唐朝的军事实力也随之增强,唐在与吐蕃的战争中也逐渐占有优势。

    这一时期,唐朝在西域的战略主要是依托安西、北庭所辖各军镇,号令当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断巩固和扩大控制区域。

    吐蕃起初是和突厥汗国及突骑施等联盟,同唐军多次较量,争夺的重点在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

    后来东部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后,唐蕃争夺的重点逐渐转移到葱岭以南地区。

    葱岭上有两个国家,即小勃律和大勃律。

    小勃律原为唐属国,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各国,因此

    “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⑨,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眢数次派兵讨伐,因地势险要,加之吐蕃进行援助,皆无功而反。

    天宝六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

    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越雄伟的葱岭,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待一切准备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经十五日至拨换城、又经十余日握瑟德、再经十余日疏勒,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行军。

    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高原,由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

    高原海拔4000—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帕米尔高原分东、中、西三部分,东帕米尔以中山为主,是帕米尔高原海拔最高的部分,海拔平均6100米或更高,山峰相对高度1100—1800米,山体浑圆,山间谷地宽而平坦,海拔3690—4200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