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章:河套之战(十四) (第1/2页)
移民全球正文卷第四百三十章:河套之战一、岛国精神与作为扩张意识形态的天下观 ............................................................................................................................ 日本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又是一个狭隘的民族。它在强者面前是一幅谦虚的模样,对于弱者却往往暴露其野蛮和非人性的一面。 ............................................................................................................................ 日本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又是一个狭隘的民族。它在强者面前是一副谦虚的模样,对于弱者却往往暴露其野蛮和非人性的一面。 日本国土狭窄,生存环境局促,注定了其担心被边缘化、被征服而必须“走出去“的心态。一旦走出去,发现昔日的强者--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竟然是如此的虚弱,那种盛唐时代对中国的谦卑心态荡然无存。一种暴发户、颠覆者心态暴露了其兽性的一面。 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日本屡屡对中国平民肆意屠杀、虐杀,强暴妇女,其恶行背后是狭隘的民族心理使然--面对如此幅员辽阔的中国,他们有一种征服之、毁灭之的欲望。 日本为什么要扩张?日本的政客曾有过“理论性“的回答。 1937年初,日本发生政治危机,近卫内阁上台。这位谋划了全面侵华的政客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扩张主义者。他曾经提出一套“国际正义“世界政治观。 所谓国际正义,就是说日本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岛国,日本要保障本民族的生存权,就必须重新分配世界领土。 1937年6月4日,近卫内阁成立。这天,近卫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解释其政治纲领:新内阁的的对外政策就是谋求“基于国际正义的真正和平“,而不是单纯维持现状的和平。世界不重新分配土地,就不能实现国际正义。日本要获得的国际正义就是有获得资源的自由、开拓市场的自由和转移劳动力的自由。 这一侵略逻辑将日本数百年来对外扩张思想--重分世界的“天下观“发展到了顶峰。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说法来解释日本这种天下观,是很容易理解,也确实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岛国狭窄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日本狭隘的民族心理,狭隘的民族心理铸成了以对外扩张为核心的天下观。 在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中,与日本情况相近的国家当属英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也曾经四处扩张,满世界都是其殖民地,因而有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英国改变了世界,日本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正是由于这种孤立于主流世界之外的地缘特点,造就了日本民族具有扩张意识的天下观。 历史上盛行于日本的“神道史观“认为,日本不是普通的国家、而是神的国土,在远古时代的先王先祖不是人、而是神,所以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孙。神道观念作为日本的一种意识形态,至今一直支配着日本民族。 伴随着明治维新,天皇的权威得到空前的维护,于是神道史观演绎出了“皇道史观“:天皇既是主宰日本的神、又是政治的君王和军事的统帅;天皇的权威来自于神话中的皇祖因而神圣不可侵犯。 皇道史观认为,世界是由八条大绳子紧密连在一起的,最终归结到一个中心点,这就是日本;世界正等待着伟大的天皇之军来抚育、教化和征服万国,地球将被日本统一。 向日本民族灌输这种思想的,当然是日本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日本社会精英对民众灌输这种思想,从不乏近卫内阁起可以上溯到300多年以前的丰臣秀吉。 在日本的历史上,总是不乏反复论证“扩张有理“的知识分子。令人感慨的是,数百年来,日本的社会精英总是与对外扩张结下不解之缘。 大致总结一下,这些扩张理论主要包括: 1855年吉田松阴提出的“扩张补偿论“; 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大陆政策“; 1869年,木户效允提出的“征韩论“; 1890年,山县有朋提出的“利益线论“; 1928年,石原莞尔提出的“满洲利益线理论“, 以及近卫提出的“国际正义论“等等。 从上述时间表可以看出,日本并非在通过明治维新国力上升之后,才有扩张的冲动。对外扩张是其民族的基因,一直是一脉相承的。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它只是一种“学说“,而在条件具备的时候,立即就成了一种实践。 迁都北京,进军印度! 早在16世纪末日本的战国时期,以武力统一日本的封建领主丰臣秀吉就提出了大陆扩张的构想。 1578年,丰臣秀吉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