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二十一章:东南亚(七) (第4/4页)
那么对布鲁克这种个人冒险行为也不应该感到诧异。 凭借强大的武力,布鲁克和他的追随者,很快帮助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并于1841年,从文莱苏丹那里获得了总督之位。也正是在这一年,华人采矿公司与他的前任签订了矿业承包合同。次年,不满足于此的英国人总督宣布摆脱文莱苏丹的宗主权,成为独立的“砂拉越王国”,为了与那些土著王国区别开,这个白人王国又被称之为“布鲁克王国”。 很显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转移至砂拉越华人采矿公司都不会愿意自己置于西方人管理之下的。问题在于,英国人的武力既然能够制服达雅人和文莱苏丹,自然也能对华人采矿公司能够造成同样的压力。因此,尽管砂拉越矿场的华人公司一直拒绝承认布鲁克的统治,并且源源不断的从西加里曼丹吸引新的矿业公司及华人加入,最终还是只能接受现实。 并不需要为砂捞越华人政治萌芽的遭遇感到遗憾,毕竟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说,西加里曼丹华人政治势力的崛起,更多是一场意外,一场在荷兰人暂时未能北上而产生的意外。其积极意义不在于有没有机会海外再造中华,而在于让封闭保守的华人社会,有了一次自下而上重生组合的试验机会。只是在英国势力几乎同时登陆情况下,这场注定失败的试验,最终未能在砂拉越延续罢了。 布鲁克王国的领地原本并没有现在的砂拉越州那么大,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英国白人统治下的砂拉越王国,不断通过租借、武力征服等方式向东扩张,包括治服原本不接受其统治的华人采矿公司。整个扩张过程中的标志事件,发生在公元1890年。在这一年,白人国王的的私人军队控制了“林梦”地区。 如果不是把地图放大,你很难注意到今天面积狭小的文莱竟然还被分为了两部分。这块位于达雅山脉与南海之间,面积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就是林梦地区。林梦地区也是布鲁克王国及砂捞越州,最东边的一块土地。只是没有哪个国家会对这种一分为二的情况感到满意,尤其文莱苏丹国残存的总面积还不到6000平方公里。因此直到今天,文莱还在试图从马来西亚手中拿回林梦。 白国王”这种从被殖民地土著那里直接夺取统治权的模式并非孤例。在华人主导西加里曼丹的过程中,同样出现过这种情况。兰芳公司崛起后不久,一位在竞争中落败的华人社团首领,率众征服了卡普阿斯河下游,距海岸线约100公里的一个酋长国,并开始以酋长/国王的身份世袭在该地区的统治,直至荷兰人彻底征服西加里曼丹的华人势力方宣告结束。 无论是东印度公司这种商业模式,还是“布鲁克王国”这种冒险家模式,能够在海外立足,很显然都是依托于其母国的强大。区别在于,后者可以以英国保护国的身份,存在于大英帝国的殖民版图中。二战结束之后,布鲁克的后继者正式将砂捞越的所有权转移给了英国。20世纪60年代,砂捞越与沙巴一同加入了马来联邦。 与英国人在海外的花样殖民方式相比,被中央之国统治者视为天朝弃民的南洋华人社群,无论成长的路径与这些西方人有多少相似之处,最终都无法摆脱被政治边缘华的命运。像同样海外漂泊的犹太人那样倾心于经济,几乎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在西加里曼丹的形势开始恶化之后,砂捞越地区并非是华人海外定居的唯一目的地。位于今文莱苏丹国之东的沙巴,同样也是华人寻梦之处。这一地区原本也属于文莱苏丹国的统治范围,只是早在17世纪中,文莱就已经将这一地区的主权,割让给了另一个苏丹国——苏禄苏丹国。做出这一选择的理由,据说是因为苏禄苏丹帮助其平息了境内的一场叛乱。不过参考英国人布鲁克的所作所为,相信大家也应该明白,这一外交事件中,武力才是决定性因素。 在中国历史中,苏禄王国与文莱苏丹国的前身“渤泥国”享有着同等的待遇。这不仅因为这两个王国在郑和下西洋时,先后前往明朝朝贡,更因为跨海而来的两国国王,都有因病离世,将自己留在了中国的情况。区别在于,山东德州的“苏禄东王墓”一直有子嗣留在中国守墓,并借用温、安两姓融入了中国社会;而没有子嗣守墓的南京“渤泥国王墓”则逐渐湮没于荒野之中,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被发现。 苏禄王国的崛起之地并非位于婆罗洲,而是今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境内。苏禄人接触伊斯兰教的时间并不比文莱人晚14世纪末,便有伊斯兰传教士开始在苏禄群岛传教。至15世纪中,苏禄王国也如其它马来国家一样,变身成为了政教合一的“苏丹国”。这很大程度是因为,苏香料群岛上的香料如果要北出南海的话,苏禄群岛将是必经之路。 除了以其国命名的“苏禄群岛”以外,群岛与婆罗洲、巴拉望岛,及棉兰老岛等菲律宾岛屿之间的这片海区,也被命名为“苏禄海”。“苏禄”之所以压倒周边那些土地比自己大得多的岛屿,成为了海区之名,是因为崛起于群岛之上的“苏禄苏丹国”在立国之初,就基于自己的地理特点确立了一个“地中海”式的扩土模式,其正式的名称为“环苏禄海伊斯兰苏丹王国”。 原属于文莱苏丹统治范围,今属马来西亚的沙巴地区,是苏禄人的主要侵略目标。棉兰老岛西南部及巴拉望岛,亦相继成为了苏禄苏丹国的领地。在其影响之下,整个菲律宾南部地区成为了伊斯兰教兴盛之地,有许多未被征服的土著部落同样开始接受伊斯兰教。 如果不是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菲律宾今天很可能已经被全面伊斯兰化了。16世纪60年代,在西班牙人以北部的吕宋岛为基地,正式在菲律宾群岛开启殖民模式后,天主教传教士们的传教事业同时起步。由于吕宋岛处在伊斯兰教海上传播链的最东端,并没有建立强大的苏丹国,因此天主教士的传播工作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不过在已经立国1个多世界的苏禄苏丹国势力范围内,天主教的传播工作遇到了极大阻力。以至于西班牙人并无法真正统治这一地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