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节 (第3/3页)
时候,就该你来管理国家了。你可一定要依照礼法来管理阿,否则郑国还要乱。”酒过三巡,季札谈出自己对郑国的看法。 “公子,早就听说你看问题入木三分,今天的点拨,让我茅塞顿开。公子的指点,我谨记在心了。”子产对季札更加佩服,两人尽醉而归。
季札的话,子产确信自己有机会改变这个国家。于是,他开始酝酿怎样去实施自己的想法。 离开了郑国,季札又来到了卫国。 卫国对季札的接待比任何国家都要热情,卫国的卿们也都很尊重季札,纷纷向他请教。 在卫国,季札过得非常愉快,与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谈得都很投机。 “卫国有很多贤能的君子,不会有什么祸患。”季札下了结论。 难道是谁对他好,他就说谁好 当然不是,卫国随后的历史证明了季札的判断。 离开了卫国,季札来到此行的最后一站:晋国。 晋国人也早就听说了季札在鲁国的传奇故事,因此赵武亲自接待,礼数非常恭敬。不仅赵武,韩起和魏舒也都恭恭敬敬地请教,而另外三个卿不以为然,觉得没有必要对这个南蛮子这么客气。 季札早就听说过叔向的大名,此次两人相见,也是惺惺相惜。 季札离开晋国之前,叔向特地去拜会了季札。 “公子,想请教你怎样看晋国的局势。”叔向真心请教。 “晋国公室衰落,政出多门。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低调谦虚,否则一定先灭亡。赵武、韩起和魏舒都很谦虚,我估计,晋国今后恐怕要归于这三家了。”季札看得清楚,分析得也清楚。 “那,我应该怎么办”叔向有些紧张。 “你尽你的本分就行了,不过你为人耿直,要避免卷入权力斗争,这样就能远离灾难。”季札又给出了答案。 “多谢指点。”叔向很感激,他知道季札的话都是金玉良言。 在齐国,季札指点晏婴;在郑国,季札指点子产;在晋国,季札指点叔向。对于季札来说,这三个人都是他喜欢的人,可是他的指点并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季札知道这三个人的处境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不一样,所以需要不同的应对方略。 季札是真正的高人,看问题一针见血,提建议直达要害。 心许之剑 离开了晋国,季札感觉一路上很轻松。通过在各个国家的观察,他更加确信自己拒绝当吴王是正确的决定。 不过,他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穿过徐国,就要回到吴国。 在徐国,季札知道一个消息:徐国国君已经死了。 “啊”季札大吃了一惊。 “他葬在哪里”季札问。 于是有人告诉他徐国国君的墓地。 季札来到了徐国国君的墓地,墓地上有一棵树,季札解下了自己身上的那把宝剑,挂在了树上,然后转身走了。 “公子,你这是干什么”随从们有些惊讶,毕竟这把剑是一把宝剑。 “我送给徐国国君的,一个人要讲信用的。” “可是,公子从来没有答应过他啊” “不,我在心里早已经答应了他,只是因为这一路上要用到,所以决定回来的时候给他。我不能因为他死了,就违背我的诺言。” 随从们无言。 延陵季子 二十九年之后前515年,季札再次出访中原诸国。此时叔向和子产都已经去世,不过,季札当初的预言都已经被证明是准确的。 出使期间,公子光和伍子胥合谋刺杀吴王僚,季札回到吴国后,彻底退出吴国政坛。 因为季札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延陵的具体位置有争议,大致为今江苏常州和丹阳交界所在。 季札去世后葬在江苏江阴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史称十字碑,后毁于抗日战争。 史上对季札的评价非常高,他对权力和财富的超然态度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他对于周礼周乐的修为令孔子敬佩并且极大地激励了孔子。 后世的评论认为季札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文艺评论家。 季札能够看透人性、看透权力、看透世事,他能够走遍中原,所到之处一针见血,所到之处备受尊重,与子产、晏婴、叔向等时代智者贤者结交并且互相欣赏,其智慧、见识和人品已经不需后人评价。 后来吴国灭亡,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其后代以吴为姓。不过,吴姓的大部分是季札的后人,因此吴姓公认的得姓始祖就是季札,史称延陵季子。 吴亡后,吴王宗室乘船出海抵达日本,有说法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代。汉、魏至隋唐时,日本皇室都曾郑重表明是吴太伯的后裔。我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也都有类似记载。 季札的五十世孙吴权于公元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吴姓现为越南第六大姓。 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吴姓为朝鲜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王子夫概逃亡楚国,其子孙在吴者因此叫“夫余氏”,夫余氏族人后来辗转迁徙到朝鲜半岛。当朝鲜半岛三国鼎立之时,夫余氏家族独占百济一方,成为朝鲜历史上的三族。唐初有夫余党,成为百济国王。 第二一一章占星算卦 公子季札在中原国家走了一趟,就像一个赤脚医生对乡里进行了一次巡诊。从那以后,有病的治病,没病的健身,病入膏肓的准备后事。 卫国基本上就属于没病健身那种,大家安安生生过日子。鲁国基本上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静躺等死。齐国大病难愈,晋国必将肢解,郑国勉强求存,都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为什么这样说 来看看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世界在变化,怎么变聚变,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