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7节 (第2/3页)
在我家了”管家问。 “不是,我听说一姓不再兴,姬姓就应该衰落了。可是如今周朝好像又要兴盛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单公这样的人啊。”叔向开始拍马屁了,这个马屁一定要拍好。“过去史官尹佚曾说过举动以恭敬为最,治家以俭朴为最,品德以谦让为最,处事以多问为最。单公待我以礼,这些都做到了。他的房屋不高大,器物不华丽,是俭朴;行为谨慎小心,内外整洁齐备,是恭敬;宴饮和餽赠都不超过上官的规格,是谦让;宴请的礼仪都仿照上官所为而施行,是多问。像这样,再加上不拉私人交情,不附和众人送出城郊,就能避免招致怨恨。治家俭朴而举动恭敬,品德谦让而处事多问,并能避免招致怨恨,用这样的大夫来辅佐朝政,周朝还能不兴盛吗” “嘿,嘿嘿。”管家听了很高兴。 “单公所谈论的昊天有成命,是弘扬德行的颂诗。这首诗闸述成就王业的德行。所谓成就王业,就是能发扬文德、奠定武功。阐述成命而尊称上天为昊天,是尊敬它至高无上。单公俭朴恭敬、谦让多问,与先王的美德相当。单公这一代若不兴盛,其子孙必定蕃衍,后世不会忘记。”继续拍。 “大夫过奖了,过奖了。”管家听得心花怒放。 “诗经上说: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所谓类,是说不辱前贤。所谓壶,是比喻德行广被民众。所谓万年,是说美名永远传扬。所谓胤,是指子孙生息繁衍。单公朝夕不忘成就王业的美德,可算是不辱前贤了;保有正大的德行,用以辅佐王室,可算是厂被民众了。像这样能学习前人的嘉言懿行,使民众敦厚淳朴,必定有声名显赫、子孙昌盛的福祉,单公一定会得到的。即使单公得不到,那他的子孙后代必定会得到,而不会是他人。”接着拍。 “多谢大夫啊,这些话我一定转达给主人。”管家承诺,他知道单靖公爱听这些,自己转达过去,也算是一件功劳啊。 叔向笑了,他要的就是这句话。 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现在可以心情轻松地去见太子晋了。去见太子晋,倒不是为了拍马屁或者套近乎,而仅仅是为了见识一下这个小孩子的学问。当然,同时也想见一见传说中的老聃。 去之前,叔向特地派人送了话,说是希望见一见老聃,看是否能够安排。 太子晋回话:“没问题。” 第二天,叔向和师旷前往拜会太子晋和老聃。 第二二三章老子是谁 关于老子的身世,历来说法不一。 按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个说法,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第一,如果老子姓李,为什么叫老子而不叫李子第二,此前没有出现过李姓,老子的李姓从何而来第三,周王室有大量王族处于失业状态,守藏室之史这样的职位怎么会给一个外人第四,守藏室之史是一个重要职位,特别对于王室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守藏室不仅是国家图书馆,而且是国家文物馆,而且是中央文献博物馆。这样重要的一个职位,是绝对不可能给一个楚国人来担任的。 根据传统,守藏室之史,这个职位一定出于世家,不是王族,也是周朝太史家族。 所以,史记的记载不足为据。 事实上,就连司马迁本人也怀疑他自己的写法,所以,史记中继续记载: 或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詹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詹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这样,史记中,司马迁实际上给出了老子的三个候选答案:李耳、老莱子、太史詹。哪一个是对的,司马迁本人也不能确定。 既然司马迁不能确定老子究竟是谁,为什么却要连老子的故里都写出来呢有趣的是,老子的故里是有道理的。当然,所谓故里,应该是他的第二故乡。 为什么要说老子是太子晋的老师呢因为太子晋的思想明显受到老子的影响。而老子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就是因为他是太子晋的老师,尽管不是正式的老师。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师承关系,当老子成为道家的祖师爷之后,太子晋也就成了道家的人物。 有人说老子名扬天下靠的是道德经,其实不然,在道德经面世之前,老子就已经因学问而名噪天下了。 当然,名传后世,老子靠的还是道德经。 论道大会 太子晋和老聃在太子府恭候叔向和师旷来到,他们对这两个晋国人也是闻名已久,十分仰慕。 四人相见,寒暄之后,分宾主坐定。 作为主宾和主人,叔向和太子晋客套了几句。之后,各自介绍了老聃和师旷,又是一番互道景仰之情。 基本上,这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博学的四个人在一起了。 四个人的谈话很有趣,因为四个人的地位很有趣。 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太子晋,理论上说,他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人物,而且,他是今天的主人。可是,老聃是太子晋的老师,又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因此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他的地位更高。但是,叔向是晋国的特使,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特使以及最强大国家的国君的老师,而且是客人,从实力而言,叔向更强。但是,师旷是叔向专门请来的,学问高深不说,还是个残疾人,更需要大家的关照,也让大家敬佩。 好在,四个人都很谦恭,都看重别人的地位而看轻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们在一起是很轻松快活的。 几人先谈了一阵诗经,便谈边喝,谈得高兴。 谈过了诗经,话题渐渐转到时事上面,大家又说了些国际形势。不过,对于晋国的权力斗争以及王室的权力斗争,大家讳莫如深,点到即止。 “老子先生,我有一件事情想向您请教。”叔向对老聃很恭敬。 “太傅客气了,请讲。”老聃也很谦虚。 “刚强和柔弱,哪一个坚固”叔向问了一个听上去很哲学的问题,实际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