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4节 (第2/3页)
这还不够,你可以说说当年文公向周王献俘,说说晋国称霸以来如何尊王室,因此楚国才不敢欺凌,各国才会向王室进贡。如果没有晋国,恐怕就没有国家来参加王室的葬礼了。”叔向一讲解,藉谈恍然大悟。 “太傅,看不出你有什么老年痴呆啊。”藉谈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叔向没有搭他的茬,接着说:“周王恐怕是不得善终了,俗话说:所乐必卒焉。喜欢什么事情,就必定死在什么事情上。周王以忧患为乐,肯定因忧患而死。你想想,王室今年遇到两次丧事,周王应该服丧三年。可是,他竟然在丧礼一结束就跟使臣们欢宴歌舞,并且索要礼物,这是违背礼法的。就算他口若悬河,就算他出口成章,就算他引经据典,有什么用呢” “太傅,要是你不退休,这次你去就好了。” “那什么,吃过早饭没有要不,留下来吃晚饭”叔向问。时间恰好快到中午,问早饭晚了点,留人吃晚饭又早了点。 “哎,刚才好好的,怎么突然老年痴呆的症状出来了”藉谈觉得有点奇怪,告辞走了。 董叔决定向范鞅的女儿求婚,因此也来咨询叔向。 “是不是因为范家比较富”叔向问,有点漫不经心。 “范家势力大,找个靠山,大树底下好乘凉啊。”董叔说,想法很实际。 “嘿嘿。”叔向拒绝向他提供咨询,因为他知道这样的事情最容易惹火上身。 董叔最终还是向范鞅求亲了,结果还真的成了范家的女婿。 成亲没多久,为了谁先洗澡的事情,董叔跟老婆吵架,结果老婆一生气回了娘家,第二天范鞅就派人来了,二话没说,把董叔给绑在自家门口的大槐树上了。 恰好叔向从那里路过,看见好多人在看热闹,叔向不是看热闹的人,只管走。可是董叔看见叔向了。 “太傅,太傅,去帮我求求情啊。”董叔喊了起来。 叔向一看,原来这哥们绑在树上呢,一问,说是老丈人派人来绑的。 “你不是想要靠山吗这不靠着呢吗你不是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吗这不正好在大树底下吗你的愿望实现了,我帮你求什么情”说完,叔向走了。 叔向为什么不帮他求情因为叔向本来和范家的关系就明和暗不和,别说去找他求情,平时到了范家门口都绕着走。 要说到叔向关系最好的呢,还是赵家。赵武之后,赵成和赵鞅赵简子父子也都很尊重叔向,经常走动。 尽管叔向退休,赵简子时不时前来问候,也顺便讨教。 这天,赵简子前来,叔向很高兴,两人聊得开心。从年龄上说,叔向比赵简子的父亲赵成略大,因此是赵简子的父辈。所以,尽管赵简子官阶高于叔向,到了叔向家中还是恭恭敬敬叙叔侄的礼。 两人聊到鲁国,赵简子突然叹了一口气。 “唉,看人家鲁国孟献子,人家手下有五个勇士能够为他出生入死,怎么我一个也没有呢”赵简子叹息,原来是为了这个事情。 叔向笑了。 “元帅啊,那是因为你不想有啊,你要想有,我这把老骨头都愿意为你献出去。一个好的君主,应该能够预料到事态的发展,避凶趋吉,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的手下出生入死呢”叔向说。他说话总是这样富于哲理。 赵简子连连点头,心情好了起来。 叔向很喜欢这个年轻人,现在晋国像赵简子这样谦恭而且能干的人几乎再也找不到了。其实,叔向心中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的子孙今后恐怕就要靠赵简子来关照了。 叔向的遗嘱 转眼,子产死了,子产的死讯对叔向打击很大。 世界上,能够相知相交的人并不多,晏婴是其中的一个,子产是其中的一个。尽管很长时间处于绝交的状况,叔向的内心里对子产还是充满了敬意,期待着有一天两人能够再次把酒言欢。 可是,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 叔向非常悲伤,很快病倒,到第二年就已经病入膏肓了。这一年,是晋顷公五年前521年。 韩起和赵简子先后都来看望他,叔向把自己的儿子杨食我托付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关照。自然,两人都答应了。 临终之前,叔向把杨食我叫到了床边。 “孩子,有一件事情我始终没有办,那就是咱们家的封邑。在晋国,除了六卿之外,就数祁家和咱们家的封邑大了。我活着的时候,仗着和赵家韩家的关系,还算能够维持。我死之后,估计你是守不住的。与其被抢,不如自己送出去。前阵子我就提出来把封邑都还给公家,留下杨地这一块就够了。可是韩元帅说什么也不同意,没办法,只好留着。不过,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封邑还掉,切记切记。”说完这些,叔向眼一闭头一歪,离开了人世。 杨食我按照父亲的遗嘱,请求将羊舌家的封邑退回公家,只保留杨地。 “大侄子,算了,留着吧,有叔我呢。”韩起劝杨食我留着,他不忍叔向刚去世就拿掉他的封邑。 “那,就多谢元帅了。”杨食我本来就不愿意退回去,韩起这么一劝,顺势就收回了请求。 就这样,杨食我保留了羊舌家的封邑。 杨食我奉公守法,不结豪门,他觉得,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谁也不会抓住自己的把柄。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俗话还说:占小便宜吃大亏。 叔向兄弟 叔向,正直、博学、谦恭而且明智。 但是,叔向不是子产,他不可能是子产,因为他的环境比子产更糟糕。子产做好了,能够成为郑国的相国,叔向做好了,也不过就是上大夫。也许,做得越好,嫉恨他的人越多。 子产可以说自己为国而死,叔向不可以,他没有资格。所以,子产可以专心为国家,叔向只能一边为国家,一边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族。 叔向做得不错,家族在他的手里并没有衰落并且躲过了几次大劫难。 叔向倾向于恢复周礼,因为这符合他的利益,因此孔子对他评价很高。 时势造英雄,不要用子产的标准去衡量叔向,就如不要用管仲的标准去衡量子产。 如果说叔向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他不够果断,不够坚决。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