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5节 (第1/3页)
在齐国打工了,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打工,而是过渡一段时间。【】不过,在过渡的这段时间里,孔子有了新的想法。 “我想去见见齐景公,在齐国当个大夫。”孔子对两个弟子说。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资格也没有底气说自己要在齐国推行自己的思想。 “老师啊,我们可是鲁国人,不为鲁国效力,怎么为齐国效力呢”子路问,老师总是说要忠于祖国,怎么现在不忠于祖国了 “不能这么说啊,如果我们能帮助齐国遵从周礼,那齐国就变成了另一个鲁国了,跟鲁国还有什么区别呢之后我们再帮助鲁国恢复原先的秩序,那鲁国就回到了最初那个美好的时代了。”孔子说。他就知道子路会有这个问题,也早就想好了答案。 按论语。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于是,孔子请求高昭子把自己引荐给齐景公,高昭子对孔子的学问非常欣赏,因此帮了这个忙,而齐景公也很乐于接见各国来的贤士,因此接见了孔子。 在这次会见中,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这个理论得到齐景公的赞赏,齐景公因此准备在齐国给孔子一个封邑,把孔子留在齐国重用。不过,因为国相晏婴对孔子的人品和治国理念极不认同,阻止了齐景公。 按论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一段,见于第六部 第二三七章。 按史记。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这段记载十分可疑,根据左传,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并没有访问鲁国。即便是齐景公来访,向一个民办教师请教秦穆公的事迹也是没有可能发生的。 所以,可以确切地说,孔子第一次见齐景公是在鲁昭公二十六年。 孔子在齐国的政治前途因为晏婴的阻挠而基本葬送,孔子对于晏婴非常痛恨。不过,在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孔子了解了晏婴的为人和他的高尚品德,因此由怨恨而转为敬佩。 因此在孔子家语辩政篇里孔子说道:“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民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 按论语。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后来子路为这件事情问孔子是什么原因让他不再怨恨晏婴,孔子抬起头,目光幽远深邃地说:“晏子说过,君子可以意见不同,但是不能互相怨恨;小人表面上一致,暗地里勾心斗角。我和晏子都是君子,怎么能互相怨恨呢” 按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这句话的出处,正是晏婴当初批驳梁丘据时说的话。事见左传鲁昭公二十年及说春秋第六部 第二三四章 第二五三章孔子的领悟 在齐国待了两年,孔子最终还是决定回鲁国。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是齐国为鲁昭公讨伐鲁国的战争失败,而晋国人根本没有要帮助鲁昭公的意思,也就是说,鲁昭公归国无望了。 毫无疑问,站错了队。 还好,没站进去。到现在,孔子暗暗庆幸当初被拒绝,否则,还真不好回国了。 孔子自己总结,在齐国两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高家听过一回韶乐,听得孔子如醉如痴,沉醉其中三个月不知道rou味,从此算是见识了音乐的极大乐趣。 按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rou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乐史称舜乐,舜所作之乐。夏、商、周三代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姜太公入齐,韶乐传入齐国。而高家世为上卿,因此可以演奏韶乐。 苛政猛于虎 从齐国回鲁国,尽管有些失落,但是更多的是庆幸。 师徒三人的心情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毕竟是回家。 路过泰山的时候,孔子突然听到有女人哭泣的声音,声音非常凄惨。顺着哭声望去,果然看见一个中年妇女正在痛哭。 “听这人的哭声,似乎有好几重悲哀啊。子路,你去问问是怎么回事。”孔子觉得好奇,派子路去问个究竟。 子路下了车,走了过去。 “大嫂,遇上什么事情了,哭得这么伤心”子路问。 “唉,别提了。当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后来我老公又被老虎吃了,今天我儿子也被老虎吃了。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我的天啊,呜呜呜呜”中年妇女一边说,一边哭。 “那,明知道这里有老虎,你们怎么不离开呢”子路觉得不可思议,跟着问。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啊,呜呜呜呜”中年妇女接着哭。 泰山一向属于三不管地带,不属于齐国也不属于鲁国,因此住在这里不用缴纳税赋。 子路把打听到的情况向孔子转述了一遍,孔子叹了一口气:“你们记住啊:苛政比老虎更可怕。” 这一段出于礼记。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苛政猛于虎,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孔子对管子的敬佩 回到鲁国,季孙倒也没有来找他的麻烦,孔子依旧搞他的私立学校,原先的学生重新回来上课,又新招了一些学生,而课程中增加了许多音乐的内容。 孔子私立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更多,层次也更高。说起来,这一切还得益于孔子的齐国之行。自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来,齐国成为世界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大量的各国人才涌向齐国,齐国也成为各国士人最向往的地方。孔子这一趟齐国之行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住在高家,见过齐景公,听过韶乐,此外孔子对晏婴赞不绝口,一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