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节 (第3/3页)
当然,不能说是自己的情人,只说是自己从小玩大的哥哥。
“好,没问题。”卫灵公爽快地答应了,他只要南子高兴。 卫灵公亲自派人去宋国请宋朝前来卫国访问,食宿路费等等全包。当年秋天,宋朝高高兴兴来到了楚丘。老情人相见,二话不说,自有分教。 卫灵公为南子请来老情人的事情在整个楚丘传得沸沸扬扬,除了卫灵公,谁都知道他戴上了绿帽子。 这个时候,太子蒯聩出使齐国回来,路过宋国的时候,宋国人知道来人是卫国太子,于是故意嘲笑他,唱道:“既定尔娄猪,曷归吾艾豭”歌词大意是:既然已经给你们的母猪配种了,怎么还不把我们的公猪还回来 蒯聩早在齐国的时候就听说了南子把宋朝请去楚丘相会的事情,如今听到宋国人这样唱歌,知道宋国人在嘲笑自己,当时十分恼怒。 “这个宋国臭娘们,我要杀了她。”蒯聩下定决心,要除掉南子。 回到楚丘,蒯聩求见南子,借口很简单:送点齐国土特产。 南子对蒯聩早就图谋不轨,毕竟蒯聩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比卫灵公这个老头子更有情趣。再者说了,如果搭上蒯聩,等卫灵公死了,自己还能过好日子。所以,对于蒯聩的请求,南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单独接见。 蒯聩带着家臣戏阳速去见南子,戏阳速表面的任务是跟班提包,真正的任务是充当刺客。 “阳速啊,我们去见南子夫人,记住,只要我回头看你,就去杀了她。”临行前,蒯聩布置了任务。 “好的,你放心吧。”戏阳速答应得很利落。 两人就这样到了南子的住处,蒯聩带着戏阳速进去了。 “太子,辛苦了,你真是心中有我啊。”看见蒯聩,南子非常高兴,话说得一语双关,意含挑逗。 “嘿嘿,夫人身体可好”蒯聩说,说完,回头看看戏阳速。 按着预先的布置,戏阳速就该拔刀杀人了。要杀南子非常容易,因为这里除了蒯聩、南子和戏阳速之外,只有几个宫女。 戏阳速准备拔刀,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人,谁齐国的公子彭生。当年公子彭生为齐襄公杀了鲁桓公,结果后来当了替罪羊,被齐襄公所杀。 “难道,我要当替罪羊”戏阳速犹豫了。 就在戏阳速犹豫的时候,南子回答问题了。 “身体好不好,试过才知道啊。”南子挑逗蒯聩。 蒯聩见戏阳速没有动手,只得转回头来。 “啊,是啊,是啊,试过才知道。”蒯聩敷衍着说,又回过头去看戏阳速。 戏阳速又握紧了剑柄,可是这个时候,他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个人来,谁郈地马正侯犯的那个手下。这件事情过去的时间不长,可以说是历历在目。替人杀人,往往就是替人背黑锅。 “难道,我要替蒯聩背黑锅”戏阳速又犹豫了。 就在戏阳速第二次犹豫的时候,南子终于产生了怀疑。 “太子,你怎么总是回头”南子问。 “啊,那,没什么。”蒯聩转回头来回答南子的问题,紧接着再次回头去看戏阳速,使劲使眼色。 戏阳速有点紧张,手中的剑抽出来一半,这个时候,他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个人来,谁韩厥。想当年栾书动员韩厥杀晋厉公,被韩厥严词拒绝,最终,韩家得保安全。 “我,我要学韩厥。”戏阳速这样对自己说。 蒯聩非常恼火,既然戏阳速不动手,是不是自己亲自动手呢他一边犹豫,一边回头去看南子。这时候,哪里还有南子南子见势不妙,已经悄悄地跑了。 “救命啊,救命啊,太子要杀我了。”外面传来南子尖利的叫声,叫声越来越远,显示南子跑得很快。 “怎么回事”远远地,似乎是卫灵公在高声问。 蒯聩知道,现在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赶快逃命。 蒯聩逃命而去,戏阳速也逃命而去。不过,两人逃命的方向并不相同。 当天,蒯聩逃往宋国,之后辗转逃到了晋国,投奔了赵鞅。 戏阳速并没有逃命,他留在了卫国,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果然,卫灵公震怒之下要杀蒯聩,却放过了戏阳速。 “都是戏阳速害了我。”蒯聩在晋国逢人就说,结果这话传回了卫国。 “嘿嘿,这不是我害了太子,是太子成心在害我。”戏阳速说,他要为自己辩解,“太子要杀他的母后,本来就是个不义之举。他自己不动手,让我动手,我要是拒绝,他就会杀我灭口,所以我只好答应。可是,如果我真的杀了夫人,他肯定拿我做替罪羊,让我给他背黑锅。所以我只能答应他却不真正动手,这是我保住自己的唯一办法了。俗话说民保于信,老百姓要保护自己只能用信用,所以我就用道义作为我的信用来保护自己。” 戏阳速的说法非常具有说服力,因此并没有多少人指责他。 “凭什么我们就要为权贵们背黑锅”大家都这么说。 第二六四章孔子的谎言 蒯聩逃亡,牵连了很多人,孔子平时与蒯聩有些交道,因此也有些担心。再加上眼看在卫国没有什么前途,孔子决定再一次离开卫国。 去哪里向南是宋国,不敢去;向东是齐国,去了也没用;向西南,是郑国,不敢去。于是,只有一个方向可以去:晋国。 逝者如斯夫 孔子决定去晋国,不过他内心很是忐忑。为什么很忐忑呢因为晋国是所有国家中周礼破坏得最严重的国家,他们对周礼的蔑视甚至超过楚国人。这个国家六卿掌权,国君早已经被架空了。鲁国三桓虽然瓜分了国家,但至少三桓本身也是公族;可是晋国六卿没有一个公族,所谓的君君臣臣早已经不存在了。 这样一个国家,自己的政治理念能够受到欢迎吗 此外,晋国此时正是赵鞅执政,此人心黑手狠,行事果断。而当年赵鞅铸刑鼎,孔子还批判过他。再者,目前阳虎就投靠在赵简子的门下,如果自己再去投靠,会不会被人说是去找阳虎,跟阳虎是一伙 种种原因,让孔子欲行又止,欲止又行,就这么犹犹豫豫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