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_第23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9节 (第1/3页)

    ,他其实更看好冉有。【】

    “我嘛,没有子路哥那么大的志向啊。”冉有说着,笑了笑。“我呢,给我一个方圆五六十里或者七八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大概也是三年时间吧,我能让百姓富足。至于礼乐这样的事情,还要等待君子来做了。”

    冉有话里有话,其实他对孔子的礼乐说法不以为然,认为那太理想太脱离现实。

    “赤,你说说。”孔子对冉有的话不置可否,问公西华。

    “我不敢说我能做什么,我愿意学习。祭祀宗庙,或者接待外国君主盟会这类事情,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做一名助理主持人。”公西华说,他岁数最小,说话也不敢太大声。

    孔子点点头,他对公西华还是很欣赏的。

    曾皙正在一旁弹瑟,瑟声不高,因为他知道不要干扰了这边的谈话。此时一曲尚未终了,孔子耐心地等着。对于曾皙,孔子还是另眼相看的,一来曾皙的岁数仅仅小于自己,现在的教学主要还是他在负责,在孔子的学校里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子路,作用则仅次于孔子;二来,曾皙跟随自己多年,这一次又特地从鲁国过来辅佐自己,这让孔子非常感激。

    一曲接近尾声,孔子才发问。

    “点,说说你啊。”孔子问。

    “铿”一声,孔子的话音落的时候,恰恰是曾皙瑟声结束的一刻。

    “我的志向和他们都不一样啊。”曾皙说,笑笑。

    “没关系啊,人各有志啊。”孔子说。

    “我的志向不大,晚春的时候,穿着轻薄的衣服,会同五六个朋友,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跳舞,唱着歌一路归来。”曾皙说。他的志向,类似于隐者了。

    “我的志向跟曾皙一样啊。”孔子慨叹。

    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离开之后,曾皙留了下来。

    “老师,你觉得三个人说得怎样”曾皙问。

    “都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啊。”

    “那,老师为什么对子路的话有些不以为意”

    “治理国家要靠礼,可是他说话还是一点礼让都没有,所以我笑话他。”

    “冉有谈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怎么见得方圆五六十里就不是个国家呢”

    “那公西华呢他说的不是有关国家的事吗”

    “祭祀和盟会,不是国家的事是什么事公西华要是只能当助理主持人,还有谁能当主持人”

    通过这一段对话,弟子们知道,孔子的志向已经从治理国家、拯救天下下降到了享受人生了。

    按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弟子们的矛盾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学生多了,什么人都有。即便是孔子的学生,也同样如此。

    孔子的学生,分为老中青三辈,三辈的情况各不一样。

    老一辈的学生中,子路和冉耕追随孔子在卫国,最近曾皙也过来了,还带着小儿子曾参。所以老一辈的就是三个人,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处得不错。

    中间一辈中,胡乱是整天没事干,和谁关系都好。子贡原本性格傲慢,喜欢说三说四,大家都挺烦他。不过周游列国回来之后,性格改变了很多,不再说别人坏话了,也谦虚了很多,再加上平时出手大方,常常周济生活困难的同学,因此,同学们渐渐开始喜欢他。

    子贡最好的朋友是冉有。说来特怪,子贡一向目中无人,可是对冉有一直很客气,大致是被冉有的才能和沉稳的气质所折服。而冉有也很欣赏子贡的机智和慷慨,因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而子贡跟宰我始终不对眼,原因很简单:两人都很能说。平时没事了,两人就会争吵。争吵到最后,就成了仇人。

    宰我的性格有点怪癖,而子贡又是人人喜欢,因此宰我就不太受欢迎了。

    小一辈中,孔子比较看好的有四个人:子夏、子游、子张和曾参。

    论才华和聪明程度,子夏比其他三个人都要出色。不过,子夏有一种傲气,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而其余三个人尽管在聪明程度上不如子夏,但是不约而同地认为自己的人品比子夏好。

    就这样,子夏成了小一辈中的的公敌,受到孤立。不过,子夏不在意。

    基本上,老一辈都已经与世无争,因此老一辈与师弟们的关系都处得不错。

    子贡和子夏都是卫国人,而且都很聪明,子贡很喜欢子夏,经常关照他。子夏家中很穷,子贡常常资助他一些,两人因此就走得更近。

    师兄弟们之间,钩心斗角的事情常常会有。

    有一次,孔子要出行,看天色似乎要下雨,孔子正在犹豫要不要拿雨伞的时候,跟随他出行的子游说话了:“老师,子夏有把好伞,叫他拿来用吧。”

    子夏确实有把伞,是子贡才送给他的。子张之所以建议用子夏的伞,不仅仅出于嫉妒,实际上还想让子夏难受,因为子夏这个人家里特穷,所以比较吝啬,平时绝对不借东西给别人。

    “别出这馊主意了。”孔子当然知道子游的算盘,也当然不会上当。“子夏这个人不是那种很大方的人,不过这没有什么。告诉你,跟一个人交往,尽量交他的长处,不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