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_第24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8节 (第2/3页)

锐比我强。”

    “那,子路师兄呢”

    “他比我勇敢。”

    “那,子张呢”

    “他比我庄重。”

    “那,既然他们各自都比老师强,为什么他们都要向老师学习呢”子夏问。

    “我告诉你,颜回坚持原则但是不懂得变通,子贡虽然敏锐但是太好强,子路勇敢但是不知退让,子张很庄重但是不懂得妥协。他们四个人的优点放在一起,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真正的聪明人,要懂得进退屈伸。”孔子这样回答。

    孔子的决定

    颜回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让他感触到生命的短暂,突然明白自己已经不是老之将至,而是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撒手人寰了。

    从前,孔子为了避免被人说自己篡改古人的思想,因此公开宣称自己只陈述古人的思想,而不会有自己的创作。

    按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可是,如今孔子却有了创作的冲动。如果学习教育几十年,学生三千人,如果只述不作,那么几十年之后还有谁能记得自己自己的学说很快就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一天,子贡来看望老师了。

    “子贡,我今后不想说话了。”孔子突然对子贡说。

    子贡吓了一跳,怎么无缘无故老师说这样的话人老了容易犯糊涂,容易五迷三道,莫非老师开始老年痴呆了

    “老师,别啊,老师要是不说话了,我们学什么啊”子贡连忙说,想探看下老师到底想干什么。

    “我不说话怕什么老天说话了吗不是四季同样转换,不是万物同样生长老天说什么了”孔子回答,又好像自言自语。

    按论语。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贡的感觉,是老师有点糊涂了,看来颜回的死击垮了老师。

    可是,子贡错了,子贡完全错了。颜回的死并没有击垮孔子,反而促使孔子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

    第二七九章子夏和商瞿

    孔子要做一件什么事孔子要修编春秋。

    什么是春秋古人记录历史,按每年春夏秋冬记录,因此,春秋就是各国的历史记录,或者说,是历史大事记。孔子要修编的,自然是鲁国的春秋。

    为什么要修春秋孔子说了: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后君子知周道亡也。说苑

    简单说,孔子要用历史来告诉后人周朝是怎样完蛋的。

    孔子修春秋

    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两个方面的准备:资料和人力。

    资料并不复杂,孔子与鲁哀公的关系很好,与鲁国太史的关系也很好,很容易就把鲁国的史料借了出来。

    人力呢其实人力也很简单。

    孔子决定由自己来做主编,找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做助手。自然,排第一名的是子夏。

    鲁国史料非常丰富,大致从鲁国建国的时候就开始了。史料的内容无非是鲁国的大事、世界的大事以及各种天文地理的变化。大致翻阅了一番,孔子觉得没有必要全部记载下来,因此决定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开始,一直记录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孔子作春秋,实际上是对鲁国春秋进行一个大规模的删减,绝大多数史料被放弃,只录下一些孔子认为重要的史实。并且,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也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春秋是世界人类最早的有系统的编年史。

    春秋最初原文一万八千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一万六千多字。

    孔子修春秋,前后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

    关于孔子修春秋,史记中记载最多。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以上见于史记

    大致的意思就是孔子怕自己死后留不下什么东西给后人,所以用鲁国的史料修春秋。在春秋中,孔子借历史来弘扬正义,宣传周礼,譬如吴国楚国都是自称王,春秋里则称吴王楚王为吴子楚子;践土之盟分明是晋国召周王参加,可是春秋记为周王巡狩于河阳。凡此种种,都是要重申礼法。所以,春秋一出,“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其实,所谓“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不过是自欺欺人,春秋之后,天下还不是该篡位篡位,该瓜分瓜分,谁怕过

    按照史记的说法,整个修春秋的过程就是孔子一个人进行,子夏等人一句话也插不上。春秋修完之后,孔子说了:“后代的人们如果知道我,肯定是因为春秋这本书了;如果有人骂我,恐怕也是因为春秋这本书了。”

    对于春秋这段历史和历史人物,孔子的看法确实非常独到,有时候令人叹为观止。譬如,孔子对于管子、晏子和子产的评价。孔子对这三个人都很敬重乃至崇拜,但是,对于这三个人的缺点,孔子也看得非常透彻。

    有一次子游问孔子:“老师您极力赞扬子产的仁惠,可以说来听听吗”

    “子产的仁惠不过是爱民而已。”孔子想了想,回答。

    “爱民不就是德治了吗不仅仅是仁惠吧”

    “子产,对于百姓来说就像一个母亲,能养活他们,却不能教化他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到了冬天,子产用自己的车帮助百姓过河,这就是只有爱民而没有教化。”孔子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