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_第24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8节 (第3/3页)

   又有一次,子贡来请教问题。

    “老师,管仲过度奢侈,晏子过度节俭,与其一起否定,不如区分一下谁更贤德,老师怎么看”子贡的问题历来如此,他喜欢给老师出选择题。

    “管仲太奢侈了,比国君还要奢侈,这让国君很难受;而晏子太节俭了,让手下很为难。真正有才德的君子,应该既不让上级难堪,又不上下级为难。”孔子的回答是各打五十大板,但是都非常有道理。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史记

    以上这一段,太史公司马迁狂赞春秋,认为所有人都要读春秋。

    事实上,历代以来,春秋都是一本官场红宝书。

    春秋与左传

    因为子夏是孔子修春秋的头号助手,孔子因此让子夏主攻春秋。等到孔子去世之后,春秋就传给了子夏。

    后来,子夏受魏文侯的邀请,前往魏国西河收徒教学,春秋是最主要的内容。

    春秋之后,又有了三部专门讲述春秋历史的书,就是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这三部书,都是在孔子春秋的基础上写成的,不过,后两种主要是“释义”,也就是解释孔子的春秋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这样措辞等等,注释的含义更大。而左氏春秋不同,这本书主要是补充历史细节,使这段历史更详尽更饱满。因此,历史上,左氏春秋的地位远高于另外两部,阅读者也更多,对后代的影响也更大。

    左氏春秋也就是俗称的左传。

    后来所说的四书五经,春秋属于五经。而左氏春秋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即每一年的开头是“经”,也就是孔子春秋的内容;后面更加详尽的历史记述则是“传”,所以整部书称为左传。

    左传的作者是谁这历来是一个悬案。不过,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左传的作者就是子夏。

    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现代,左传的作者一直被认为是左丘明。左丘明是谁古人臆断是鲁国太史,而唯一一段有关左丘明的历史记载在论语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甜言蜜语、和颜悦色、毕恭毕敬地去讨好别人,左丘明认为这很可耻,我也这样认为;心中藏着怨恨,表面上却与别人很友好,左丘明认为很可耻,我也这样认为。

    左丘明是谁孔安国的说法是鲁国太史。其实,也有可能是子夏。不过这不重要,左丘明是不是子夏并不重要。

    下面,我们来看看子夏是左氏春秋的作者的论证。

    首先我们从“左氏”说起。

    春秋时,卫国有地名为“左邑”,又叫“左丘”以及“左氏”,子夏的弟子吴起就是“卫左氏中人”,子夏很可能也是左氏或者左丘人。子夏晚年失明,司马迁写道“左丘失明,厥行国语”,说的应该就是子夏。

    所以,左丘明就是子夏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失明,所以自称为左丘明。古人以地为名的情况非常多,譬如展禽,死后就被称为柳下惠。因此子夏可能在死后被弟子们称为左丘明,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看到光明。

    至于论语上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太史,更可能是子夏。

    论语原本就是弟子们在孔子死后若干年整理的孔子师徒的言论,因此,子夏被以左丘明的名字记载是有可能的。而关于左丘明的那两段话,恰恰是子夏的性格,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再想想看,孔子如果与鲁国太史谈论这样的问题,似乎有些不大恰当。

    下面,再来看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要写出左氏春秋,需要很多必要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子夏一个人具备。

    第一,此人手中要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左传中运用最多的史料来自鲁国和晋国,春秋的史料主要来自鲁国,作为孔子的第一助手,这些史料子夏是具备的;而晋国史料从哪里来魏文侯以师礼待子夏,并且邀请他到魏国讲学,魏国占有原晋国首都,因此拥有晋国史料。即便魏国不拥有这些史料,当时三晋的关系非同一般的好,子夏要从韩国或者赵国借阅这些史料也是轻而易举。相反,如果是鲁国太史左丘明,他如何能拿到晋国的史料

    第二,此人的诗经一定非常好是诗经,而不是诗。因为孔子修订诗经,所以,如果不是孔子的弟子,不可能了解诗经。左传中大量运用诗经里的诗,都非常恰当,而内容又没有超出诗经。作者不仅诗经娴熟,而且一定是孔门弟子。而子夏恰恰是孔子学生中诗经方面的第一高手。如果是鲁国太师左丘明,即便他精通诗,他也不能在左传中把诗的使用控制在诗经的范围之内。

    第三,此人与孔子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不仅仅是一般弟子那么简单。左传中大量引用孔子的评语,证明作者曾经跟随孔子修春秋。而子夏恰恰是孔子修春秋的头号助手,如果是鲁国太师左丘明,他如何知道孔子怎样评价各个历史事件的呢

    第四,左传的才华四溢,显示作者的才华非常出众。事实上,子夏的才华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

    第五,子夏的思想与孔子并不完全相同,更倾向于法家和权术的应用,而子夏的徒子徒孙恰好是一群法家,李克、商鞅等人是著名的法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则是一时的大贤。左传中,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