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以静制动,刘备稳坐青州 (第2/2页)
直到今日才返回。 “显谋兄,如今诸州只有青州的立场尚未明确,你真的不劝使君向子表明立场吗?”自陈国返回的祢衡,对郑平的用意颇有不解。 华缉亦是立在一旁,同样对郑平的用意不甚理解。 郑平轻笑反问:“正平也赞成向子表明立场?” 祢衡道:“自然!若不向子表明立场,会让子及长安的公卿百官误以为使君支持涿城的刘陔。” 华缉也道:“我亦认为,向子表面立场,可以让子更信任使君。毕竟这危难之间才能见到真情。” 郑平对祢衡和华缉的话不置可否,而是问道:“正平、子诚,使君这青州牧、镇西将军,是谁封的?” 祢衡不假思索:“自然是长安的子封的。” 郑平轻笑:“既然是长安的子封的,又何须多此一举的,再向子表明立场?” 祢衡不解:“显谋兄,这怎么能是多此一举呢?青州若不表明立场,使君如何能再次得到赐封?兖、徐、豫、扬、荆五州,又如何能明白使君的立场?” 华缉亦道:“曹cao率先表明立场,不仅由刺史升迁为州牧,还成了征东将军、许侯;兖州刺史臧洪受封兖州牧、安北将军、鄄城侯;徐州刺史陶谦也受封徐州牧、安东将军、郯城侯。” “其余表态支持的太守国相,也纷纷得到了封赏。” “唯独使君什么好处都没得到,岂不是可惜?” 郑平目光微微一凛:“你们当真是这么想的?” 祢衡和华缉纷纷点头。 郑平语气多了几分冷意:“我不劝使君向子表明立场,是因为使君压根就不需要向子表明立场,更不需要遣使者去长安向子讨要封赏!” “君为臣纲,臣子的封赏,子可以给,但臣子不能去讨要。” “你二人久随我,怎么也连这点都看不明白?” “还是,你们已经忘记了何为君臣之纲了?” 祢衡、华缉面有羞愧。 他们的确只去考虑向刘协表明立场的好处,但并未去想这般的讨要好处、已经是在对君权的挑衅了。
身为州刺史,支持刘协本就是职责所在,什么时候需要刘协给好处才支持了? 若是如此,跟逆贼权臣又有什么区别? 郑平起身:“我的婚期将至,你二人自今日起,暂时放下手头的公务,去北海替我cao办此事吧。” “孔北海长于礼法,去了北海,勿要自矜,要多请教。” 祢衡、华缉更是羞愧。 郑平的婚期还有几个月,这是要让祢衡和华缉去跟着孔融学礼。 训斥了祢衡和华缉后,郑平来见刘备。 刘备近一个月也因为文武的争论而颇为烦恼。 因为郑平不在,刘备也一直未表明态度,任由文武去争论。 见郑平到来,刘备的心情瞬间轻松不少,笑道:“显谋,每到关键时刻,你总是不在。” 郑平亦是笑道:“我若在,使君就更难抉择了。” 两人相视大笑。 刘备邀郑平坐下:“只是我没想到,显谋离开了都近一个月,这争论还是没有结束。” 郑平坐下道:“众人皆是替使君设想,并无恶意。” 刘备叹道:“我也知道众人无恶意,所以只是听之任之。显谋既然回来了,这争论也该结束了。” 郑平摇头:“不急!使君就保持这种迟疑不定的表象就可以了。” 刘备惊讶问道:“这是为何?” 郑平微微敛容:“公孙瓒和袁绍拥立新子后,袁绍许诺给曹cao征南将军一职,但曹cao并未明确表示要当这征南将军。” “足见曹cao之前的策略,是跟使君一样,都想静观其变,以待时机。” “若董卓胜,则结连诸州讨伐董卓;若董卓败,则结连长安忠义之臣清君侧。” “然而,曹cao却忽然跟袁绍决裂,第一个表明立场支持长安的子。” “替曹cao擘画此略的,是曹cao新近征辟的颍川贤士郭嘉郭奉孝。” “郭嘉此略,是冲着使君来的!” 刘备眼神一肃:“冲着我来的?难道曹cao嫉恨我出兵救徐州?” 郑平道:“论志向,曹cao跟使君一样,都想匡扶汉室、平定下;但论名望,曹cao却不及使君。” “若真的等到董卓跟袁绍公孙瓒分出胜负,那么不论是结连诸州讨伐董卓还是结连长安忠义之臣清君侧,能成此大功的只会是使君,而不是曹cao。” “曹cao不是甘居人下之辈,施政理念也跟使君不同,他不会容忍这样的大功由使君得到,今后只能居于使君之下。” “曹cao想要抢得先机,胜使君一筹,就得率先支持长安的子。” “古有千金买马骨,曹cao又是匹千里良驹,见曹cao肯依附,长安的子自然就会赐予曹cao高官厚禄来拉拢曹cao。” “而其余州郡大臣见曹cao得了好处,自然也不肯落后。” “盛名之下无虚士,郭奉孝仅以一策,就破坏了两帝相争的平衡,也让黄河以南的州郡势力,泾渭分明。” “令人惊叹。” 刘备皱眉:“兖豫徐都由刺史改为州牧,青州就不能轻易介入了,子给予我的密诏,也无多大用处了。” “这郭奉孝,可真够狠的。” 刘岱是兖州刺史,攻杀兖州的太守国相,是违反了汉律的,刘备可以奉诏讨伐刘岱。 臧洪、曹cao、陶谦都成了州牧,那么即便他们将各郡国的太守国相杀了,也是合乎法度的,刘备不能以此为理由讨伐。 郑平笑道:“有得必有失,州牧一职,权力太大。这会让臧洪、曹cao和陶谦,更加肆无忌惮的安插亲信,清除异己。” “内部整肃后,矛盾就会延伸到州外。” “使君不能管州内事,却可管州外事!” “静观其变即可!” “当这群向子讨要封赏的州牧自恃功高、不愿听子号令时,未向子讨要封赏的使君就会成为子最信任的人。” “以静制动,不变应万变,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刘备心情大喜:“显谋之言,甚合我意啊!这个时候向子讨要封赏,那不就是趁火打劫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